傻大方


首页 > 潮·科技 > >

私域|首发丨“客户运营引擎”iCC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成为资本独家投资( 三 )



按关键词阅读: 特斯拉 市值 法拉第未来 oem ff 总市值 model


私域用户运营的门路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一位用户对于品牌而言都只有一次机会。品牌如果过多的消耗用户,会导致洗流量,用户流失就很难再回归。所以我们认为用户运营一定是长期主义的事情。
亿欧:iCC在做用户运营的时候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单明辉:今天的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企业的数字化不是单点的,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非常多,iCC的核心价值就是能够低成本联通这些数据孤岛。iCC在这里面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企业决策者信息化的决心,这也是iCC选择不去服务一些客户的原因,因为一些企业的内部认知还有一定的限制。
私域用户运营一定是要举公司之力打通科技、营销、营运、培训等众多部门来联动落地的项目,所以企业内部的认知不清晰的时候,这个项目是很难落地的。这也是iCC选择稳健发展的原因。私域用户运营的市场还需要一个比较稳健的心态去慢慢培养,过于急躁的推进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节奏上的挑战。
其次是需要用长期主义的心态来去做私域用户运营,这个也是有挑战的。比如SaaS运营的企业需要明确该收什么钱,不该收什么钱,不要过分强调流量,而是要去用心做经营。
亿欧:您大概预计这一轮所融资金能支撑iCC下一步研发的投入和产品的搭建多长时间?
单明辉:iCC经营的收入能力比较强,所以消耗并不大,我们在收入曲线上能够用业务去服务头部客户。其实SaaS公司赚取资金有很多维度,我们甚至跳出传统的软件收费,收入模型会发生一些变化,使得我们的收入可能拉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盈利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iCC要做一家非常赚钱的公司,不是一家非常烧钱的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实现大规模的盈利。我们其实对于资金的渴求没那么高,目前来看,iCC未来18-24个月在资金方面是非常安全的。所以我们融资的目的还是为了做增量的业务,而不是纯粹的资金短缺。
亿欧:iCC营收情况大概是怎么样的?
单明辉:我们头部客户是规模非常大的上市公司,iCC在打这个单子的时候,友商是免费提供用户运营服务的,他们可以提供SaaS终身免费,定制化开发,基本上已经“裸奔”。但是iCC的客户运营服务是收费的,甚至在招标里面价格相对贵,但最后客户依然会选择我们。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iCC的价值比较明显。我们的背后其实是产品技术运营在做支撑,我们客户的价值也很扎实。
此外,iCC没有做无意义的扩张。很多中小企业被扩张了以后,不能保证长期地服务客户,不关心续签率,他们的销售团队规模去服务客户,并不能保证能给这些企业带来价值,无法帮助商家去成长。iCC没有在错误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在对的事情上发挥了长效的价值,同时iCC也会有稳定的收入进来,这是iCC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的原因。
亿欧:目前iCC聚焦的一些客户的群体餐饮类比较多,iCC有没有计划去给其他领域的一些企业做用户运营?
单明辉:iCC服务的品牌企业都是在各自领域内用户运营非常优秀的企业,每一个企业的用户运营策略一定是跟自己的战略、核心竞争优势、产品运营力和门店的规模相结合,然后再在私域里面进行实施的。
iCC服务的客户非常多,餐饮只是我们的主战场,是我们主要服务的区域。从整个行业视角来看,新餐饮在私域资源体量上应该是最大的商业主体。在如今用户的生活半径里面,最高频的触点一定是餐饮,iCC帮助餐饮品牌实现日拉新40万流量,这可能是某些中腰部品牌或者其他场景的客户一年的成绩。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iCC其实占领了用户互动频次的制高点,这使iCC有机会向下去攻占中频高客单的客户群体。与此同时,iCC在高频低客单向下延申的能力会形成其他友商很难拿到的王牌。此外,iCC通过高频场景下的服务也找来了新的客户与我们达成合作。但目前来看,对于iCC而言,餐饮这样的高频场景的绝对胜利,我们会继续保持下去。
亿欧:近期工信部出台政策,各个平台必须按照标准解除网址链接的屏蔽,很多商户不会再受到平台屏蔽的限制。对于iCC而言,这样的举措有怎样的意义?
单明辉:这项政策是要求9月17日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这一天我们都很兴奋。因为屏蔽一旦打开以后,整个生态的流动性会大幅加大,公域、私域的界限会越来越弱,会从实线变成虚线,甚至最后虚线去掉,平台间的互通会让私域的经营变得更为容易,也会涌现出一批以私域作为核心业务增量的新品牌和新势力。


稿源:(亿欧)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2O345I2021.html

标题:私域|首发丨“客户运营引擎”iCC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成为资本独家投资( 三 )


上一篇:子公司|快手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房地产经纪

下一篇:cloudflCloudflare副总裁:京东云的发展历程让我想起了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