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百度 埃安版 广汽埃安 apollo 量产 robotaxi 无人车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anp
钛媒体封面·九、十月合刊
策划 | 钛媒体内容中心
撰文 | 钛媒体·大出行频道
辅助驾驶在 2021 年闯下的“祸”,再一次把技术价值的议题推到台前:谈到自动驾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是创新科技的落地应用带来的兴奋?还是盲目信任带来的血的教训?
过去几个月,全球出行领域可谓“多灾多难”:蔚来汽车辅助驾驶事故风波还未过去,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就遭到美国监管部门调查,接着又传来日本残奥会期间,丰田自动驾驶巴士在残奥村撞伤盲人运动员的消息。
一夜之间,对自动驾驶技术与安全的质疑,犹如洪水猛兽一般;围绕这项代表着人类最高创新力量的技术应用,市场情绪开始从“追捧”到“清醒”,大众也开始更加理性。
而在此之前,自动驾驶赛道可谓疯狂,在全球范围仍在频频刷新融资规模。据钛媒体 TMTBase 数据库,仅 2021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就发生了近 50 起自动驾驶相关融资,涵盖了包括整车、芯片、雷达,及自动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等领域。
展望未来,资本对待相关领域会否停止加码?技术信徒们会走向何方?热钱的涌入、创新的步伐,不妨碍人们回归理性。
最后1%的挑战自动驾驶频频闯祸,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技术应用的跃进。
无论是蔚来、特斯拉车主遭遇的辅助驾驶事故,还是丰田自动驾驶巴士发生的事故,都说明当下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至少在如今的城市综合路况下,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还存在局限性。
【 钛媒体封面|自动驾驶的 1% 魔咒 | 初创公司】回看丰田的这起事故,当时丰田自动驾驶巴士 e-Palette 在右转进入人行横道时,撞伤了东京残奥会视力受损的运动员北园新光。
文章插图
截止钛媒体App发稿,该起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中。但业内人士的基本判断,要么是人为误操作,要么是自动驾驶车没能检测到前方行人。不论最终原因指向哪一个,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关键时刻“没能发挥作用”,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不应该”。
事故发生之后,丰田 CEO 丰田章男在 YouTube 视频中对这次事故表态,“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在正常道路上行驶还不太现实。” 就目前自动驾驶的技术水平,即使在特定场景(如残奥会会场这类封闭空间)之下,也还不能满足100%的安全。
创办于美国的 Waymo 公司曾对外声称,“如今,无人车99%的技术难题都已经攻关掉了。”
作为该领域的技术先驱与领导者,Waymo由谷歌孵化、2016年从谷歌体系独立,历经多年的研发投入,先后吸金数十亿美元。但据今年 8 月媒体报道,Waymo 的自动驾驶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无法实现广泛的商业化,导致这家公司的多位高管不满于缓慢的技术开发进展,选择了离开,包括CEO和CFO在内。
对此,罗兰贝格高级项目经理庄景乾在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一个新兴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伴随着成长的“阵痛”。如果将自动驾驶置于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史中,那么它仍是一个初生的事物。
庄景乾认为,造成目前意外多发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融合感知算法仍存在较大的瓶颈,尤其体现在实测路况下对特殊场景数据的积累相对不足。“通过大量的投资与技术模拟,自动驾驶技术较快实现了针对 99% 的场景路况积累,但完成最后的 1% ,将是一个较为缓慢的爬坡过程,却又是极为关键的过程。” 庄景乾说。
举例来说,Waymo 在 2020 年已经于美国凤凰城启动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用,但遇到下雨、下雪天气,或仅仅是遇到一排锥形交通路标这样的场景,都会把无人车给“难住”——这就是所谓最后1%的困难。主要是指目前自动驾驶在某些特殊、复杂的环境中,还有比较多的问题出现。
1%,对于所有技术信徒们是魔咒一般的存在,因为自动驾驶的根本要义是实现出行的绝对安全。
一辆开启自动驾驶的车辆,行驶在道路情况复杂的乡间小路,其传感系统就很难识别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目前已向市场售出、搭载了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没有谁能承诺解决“全天候自动驾驶”问题,包括在雨雪、雾霾天气情况下的安全行驶。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首席运营官王军曾对媒体表示,“真正的自动驾驶数据是不可获取的,而最关键的核心数据又取决于长维的corner case(极端情况)。”
目前,华为还无法解决所有的极端情况。王军透露,他要求智能汽车 BU 团队能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基础上,再寻找一个更牛的传感器,未来能探测到现阶段看不到的极端情况。
稿源:(钛媒体APP)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2O33T92021.html
标题:钛媒体封面|自动驾驶的 1% 魔咒 | 初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