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难成精英?三大教育盲区令人警惕
文章插图
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也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
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
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01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要孩子听话的心理定势
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过于关注细节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
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形成固定的训练模式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
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 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难成精英?三大教育盲区令人警惕】求稳的心态会“遗传”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
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
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
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文章插图
02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数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
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 教师|教师夫妻在家给自己孩子补课,被家长举报到教育局,你怎么看?
- 自控力|特级教师:没出息的孩子,小时候都会有这三种表现
- 妈妈|【疫情防控 我们在行动】蒲碧叶:基层防疫一线最美的哺乳期妈妈
- 坏事|特级教师:有这些特征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成大器,别不相信!
- 家长|“高颜值女教师”走红,宝爸抢着来开家长会,网友:想回去复读了
- 一线城市|“最小富婆宝宝”存钱火了,惹网友嫉妒活得不如一个穿尿不湿的
- 教师|我们一起“苗苗苗”!去看看古城孩子们的疫苗接种现场吧!
- 防控|【疫情防控 临泽在行动】临泽:哺乳期妈妈坚守疫情防控一线
- 教师|孩子在数学课上有“这3种行为”,说不定就是学霸,你家娃是这样吗
- 中小学校|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家长今后须依法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