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高榕募资超100亿元,LP们捧张震真是捧对人了( 二 )


奇怪的点在于组织结构 。 高榕把研究单拎出来做研究院 , 背后有个悖论 , 研究院这样居于中后台的组织结构 , 对于投资决策有实际支撑吗?答案是没有 。 或者讲得思辨一点 , 叫“很大程度上没有” 。 这个问题 , 很多家老牌机构都验证过 。
红杉早年组建过研究院 , 之后投出过中通、达达、拼多多等知名案例的郭山汕 , 当年就是以分析师的身份进入红杉研究院的 , 最初负责coldcall和行研 , 方向也转换过几次 , 包括能源、消费、物流以及TMT 。 几年后红杉取消了研究院 , 理由就在于 , 后台研究对投资决策并没有实质支撑 。 郭山汕转入DealTeam , 随后开始出成绩 。
高瓴也是如此 , 这家以研究能力著称的机构 , 也做过直接服务投资的后台研究院 , 很快发现“不work” , 就把研究能力延伸到投资团队了 。
研究院之于投资决策的证伪 , 张震不清楚吗?他应该清楚得很 。 要知道 , 70后张震虽然还年轻 , 但可是“老炮” , 2002年就加入了IDG , 那里被称作“中国VC黄埔军校” 。 在军校里 , 他一呆就是12年 , 必然见证过研究院的角色变迁 。
另外 , 张震不同于很多同行的一点 , 在于他对风险投资这份职业有着长期而持续的研究 。 入行之初 , 他就研读过美国风投行业历史 , 在过往访谈里他也谈到过对红杉美国、Benchmark和桥水基金的见解 , 甚至他在五道口MBA的毕业论文 , 就是《红杉美国的传承制度》 。
这个问题就好玩了 。 既然深谙VC的组织结构建设 , 懂得研究和投资的结合点不在中后台 , 那高榕为什么还要做研究院?答案只有一个:做人才建设 。 并且 , 有两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是现成的例子 。
一位是吴戈 , 高榕资本的投资副总裁 。 吴戈正是“从研究中心走出来的年轻投资人” 。 学生时代 , 吴戈曾分别在IDG和高榕担任实习分析师 , 当时高榕成立刚刚半年左右 。 2015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 , 吴戈加入高榕资本担任高级分析师 。 3年后 , 吴戈入选2018年度“福布斯中国30Under30”的风险投资人榜单 。
与吴戈一同入选的 , 还有个更为人知的厉害角色 , 韩锐 。 去年此人在各类榜单出现时还是董事总经理 , 今年改合伙人title了 。 高榕创办第六年 , 在三名创始合伙人之外 , 晋升了第一位合伙人 。 韩锐毕业于牛津大学 , 曾就职于中投公司 , 还差两个月就满四年之际 , 加入高榕资本 。 不止一位接触过韩锐的人表示 , 此人“肉眼可见的厉害” 。 更具体的事实是 , 他扎扎实实为高榕投出了蛋壳公寓、完美日记、叮咚买菜、钱大妈、元気森林、爱泊车多个消费领域的明星项目 。
也就是说 , 创办六年之后 , 高榕除了有拼多多这种超级案例拿得出手 , 还构建了一套人才养成体系 , 做了体系还不要紧 , 关键还出了成绩 , 有俩人明明白白已经跑了出来 。 所以这肯定不单纯是人才建设的问题 , 这背后隐藏着张震关于“投资”的终极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