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经研究所|中国乳业的第二把交椅( 二 )


所以 , 与本身并没有太多溢价能力的基础奶制品不同 , 奶粉对质量非常敏感 , 但对价格非常不敏感 。
这赋予了飞鹤无与伦比的盈利能力 。 2019年 , 飞鹤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高达70.03%和28.58% , 除了略低于茅五泸等几大白酒龙头 , 几乎吊打一众消费股 。 要知道 , 蒙牛的净利率还只是个位数 。 这也是为什么 , 飞鹤的营收虽远不及蒙牛 , 但净利润却能与其相当的原因 。
事实上 , 品类的选择 , 也是当初伊利、蒙牛崛起的关键 。 中国乳业座次的变迁 , 也皆源于此 。
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以及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光明才是中国乳业的霸主 。
彼时 , 我们现在普遍喝的常温液态奶尚未出现 , 牛奶的销售主要还是以低温巴氏奶的形式呈现 。 但低温巴氏奶有个致命的缺点 , 保质期短 , 一般只有7天左右 , 且运输、保存均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 。 这就导致其销售半径也很短 。
在这个背景下 , 当时的各大乳企只能区域割据 , 华东大城市出身的光明可谓占尽地利 。
直到1993年 , “乳业军火商”利乐进入国内 , 伊利、蒙牛先后与其达成合作 , 可以保存更久、更适合远距离运输的常温液态奶随之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 。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 , 靠着北奶南运实现了全国化的伊利、蒙牛逐渐做大做强 , 而选择坚守低温巴氏奶的光明则逐渐没落 。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 如果说 , 伊利、蒙牛对光明的胜利 , 是常温液态奶的胜利 , 那飞鹤对蒙牛的胜利 , 无疑也是奶粉的胜利 。
不过 , 飞鹤并非生来就如此俊俏 。 营销 , 是飞鹤腾飞的另一个关键变量 。
实际上 , 2008年 ,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 , 一下子把国产奶粉钉在了耻辱柱上 。 一时间 , 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任 , 遭到哄抢的外资品牌借机迅速占领了一二线市场 。 即便是没出问题的飞鹤 , 也只能退居到三四线市场跟国产品牌打价格战 , 被迫玩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
转机发生在2015年 , 这一年 , 增长已经连续多年停滞的飞鹤 , 提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新定位——“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
2016年 , 飞鹤又赌上5.5亿巨额营销费用 , 高举高打进行品牌宣传 , 同时 , 找了新晋宝妈章子怡做代言 。 直接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跟飞鹤奶粉划上了等号 。
毫无疑问 , 这一宣传对新手妈妈们的心理产生了莫大冲击 , 听到这句话 , 不由自主的就会去怀疑“洋奶粉是不是不适合中国宝宝?”也正是凭借这句广告语 , 飞鹤一举打破了洋奶粉多年的围堵 。
在消费品的历史上 , 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经典营销案例 。 亦如当年的养元饮品 , 凭借“经常用脑 , 多喝六个核桃”的精准定位 , 迅速突出了河北老大哥承德露露的重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