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浙商风云之丝王与船王( 二 )


晋商靠粮、靠盐起家 , 但是湖商的起家法宝估计你们都猜不到 , 他们靠的是——丝 。
在清朝 , 中国的蚕丝是欧洲市场的抢手货 , 在欧洲人眼里 , 南浔出产的辑里蚕丝是他们需要的最好原料 。
中年|浙商风云之丝王与船王
本文插图
南浔古镇
凭借着手中上好的蚕丝 , 湖州商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收上来的蚕丝卖到广州商人手里 , 安安稳稳地赚差价 。 1843年11月 , 上海开埠 , 刘记丝行的老板刘镛首先走进上海 , 绕过了广州商人 , 直接与外国买办交易 。
据资料记载 , 那时候报纸上每天都有关于辑里湖丝的报价 , 丝的价格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样 , 随行就市 。 就连在遥远的伦敦都有一个湖丝交易所(就像现在的原油交易所一样) , 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大宗商品交易了 。
由于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 , 又掌握着辑里蚕丝的货源 , 湖商们瞬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 成了当年上海滩的成云人物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初是湖州帮发展的鼎盛时期 。 当时 , 湖州帮中有一种""二狮、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说法 , 即拥资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狮 , 百万以上者称象 , 五十万以上者称牛 , 三十万以上者称狗 。
其中湖州帮老大刘镛拥资达2000万两白银 , 老二张颂贤的资产也达1200万两白银 , 也就是上文中的“二狮” 。
中年|浙商风云之丝王与船王
本文插图
【中年|浙商风云之丝王与船王】
湖商代表人物刘镛
另外 , 湖商最大的投资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房地产行业 , 大大小小的湖商纷纷在上海购置房产 , 这些地产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
以刘家为例 , 仅仅刘家第四房就在上海出租房屋700多栋 , 房租收入达到了每月5万两白银以上 。
但是作为经济中的基础行业 , 一旦遇到社会动荡 , 房地产行业就成为蚕食资产的巨大旋涡 。 可是 , 当时的湖州商人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 这也为湖商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
到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 , 由于日本生丝的崛起和人造丝产量的增加 , 湖商开始走下坡路 。
上海当时有56家丝厂 , 短时间内竟倒闭了30家之多 , 而丝业又是湖州帮的支柱型产业 , 所以在短暂的辉煌后 , 湖州帮自此开始走向衰败 。
这时 , 宁波帮开始登上舞台 。
和“湖州帮”在明朝初年就早已声名鹊起不同 , “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的上海 。
清代南方的钱庄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 , 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 , 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 。
之前的文章里说过 , 晋商的票号拒绝了欧洲人一起办银行的邀请 , 欧洲人转而寻找浙商一起联手 , 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三人联手创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