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张居正:大明朝276年最强势“铁血宰相”,生前荣耀死后凄凉

公元1573年,大明改元万历。年幼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应该有郁闷的理由,虽然自己贵为大明皇帝,却形同傀儡,但这个怨不得别人,谁让你是个十岁的孩子。
不过这话,大臣们只能烂在肚子里,曾经有过牛人就是因为说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他的言论被政敌篡改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从而激怒慈圣皇太后,失去内阁首辅的宝座,这个牛人就是高拱。
雀占鸠巢,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开始了十年属于自己的改革时代。
虽然,史学家冠以“万历新政”,其实是始于隆庆六年,隆庆帝驾崩之后的八月,张居正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那么这个张居正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他能够走到历史的前台,成为大明万历朝的首辅呢?
一、自幼神童、科考顺利跻身仕途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此人自幼就是个神童。史载,他五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三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十六岁中举人。
他的崛起之路始于科举。如果要了解大明朝的政治,必须了解什么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不始于明朝,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固定在四书五经,当时对四书五经的解释也有很多家,明初将四书五经解释的话语权给了南宋的理学家朱熹。
张居正的老爹张文明苦读半生最终只混到一个秀才的身份,但在当时也算不错,秀才已经可以拥有一些士人才能享有的特权。
张居正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即便是神童,不过要跻身仕途,也要攻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的考验。
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一年后,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三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至此,张居正完成了一生的科考事业,正式跻身仕途。,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