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西方一直认为“泡菜”起源于德国,美国研究者得出结论:与秦始皇修长城有关
美国《纽约时报》曾在《“泡菜”始于中国》一文中说:“‘泡菜’是一种发过酵的蔬菜,创制于中国建造万里长城之时。”从而确认我国是“泡菜”的故乡,纠正了国外一些烹调专家认为“泡菜”源于德国的说法。此文指出,德国的这种有酸味的腌菜事实上是由鞑靼人从中国引进欧洲的,只是鞑靼人又进一步改进腌菜的方法,用盐代替米酒来使蔬菜发酵而已。
文章插图
相传,秦始皇修筑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动用了数以万计的民工。当时衣不蔽体、饥不择食的百姓全都以蔬菜佐餐,但天长日久,蔬菜极易变味,吃了这种难以下咽的食品,民工们面黄体虚、骨瘦如柴,一时工程进度大受影响。
一次,秦始皇视察长城工地,但见民工们个个步履踉跄、行动迟缓,不由龙颜大怒,举起御杖朝一民工打去,不巧人未敲着,倒把身旁一个侍从系在腰间的酒壶打瘪,米酒漏了一地,闻着这久违的酒香,民工们争先恐后地拿着干枯的菜叶与菜梗来蘸润,不想这菜边皮经米酒一浸润,竟然变得鲜香脆嫩、酸甜爽口。
消息传开后,人们如法炮制,至此,“泡菜”才初露端倪。秦始皇哪里想得到,这一杖打出了个传世千古的名菜来。
《中国陶瓷史》指出: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六国部分旧长城,将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而连贯为一,其时,从全国各地征百万劳工,夏天靠卷心菜和米麦充饥,冬季几乎无菜,便将库存的蔬菜以盐渍而并非米酒发酵。可那种盐渍的菜还不是“泡菜”,真正的“泡菜”是在有了“泡菜”坛之后。出土文物表明,三国时才有这种以陶土为原料的两头小、中间大、坛口外有封口水槽的器皿。
这样一来,“鞑靼人又进一步改进腌菜的方法”,不就成了伪证了吗?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是中国流传最广且影响最深的汉族传统民歌之一,其中有道:“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老酒菊花香,满满洒来我不饮,无夫饮酒不成双。”就当时酒乃寻常物而言,“秦始皇与‘泡菜’”的传说还是可信的!
到了后魏,“泡菜”的制作方法业已形诸文字,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说,“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纳瓮中”,“若先用淡水者,菹烂”,“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着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
制作“泡菜”的方法一般有两步。其一:把精选的蔬菜洗净,将圆白菜切成斜方块,菜花分成小朵,黄瓜切成滚刀块,如是一一酌情分别对待,切成不同形状待用;接着在锅里加水煮沸,另备一大盆凉水,加工后的菜倒入沸水中煮一下,至五成熟时马上捞出投入凉水速冷,以保持蔬菜固有的鲜脆,煮汤要根据不同原料的特点及形状来决定沸水汆烫的时间。其二:调汁,这是决定“泡菜”酸甜味美的关键工序。先把适量水放入锅内,随即投进两小段干辣椒、两片香叶、五六粒丁香及少许食糖,旺火煮沸,三分钟后端离,待糖溶化再加醋精到酸甜适度,撒上些许精盐,凉后倒进腌菜瓮内,压以盘子,过24小时便可食用。
- 唯一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王朝,已延续471年,国号是中国人代名词
- 穷困潦倒的伊朗,为什么不愿像沙特那样,乖乖倒向西方呢?
- 篡位被认为人格低下,为什么有几位皇帝篡位,却获得历史肯定
- 诸葛亮|蜀国明明比魏国要弱, 为何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 原因很简单!
- 为啥一直在涨的纪念币,到手里却亏钱?
- 人们|“东方爱迪生”黄履庄:若得康熙重用,中国工艺可能领先西方百年
- 印度低种姓一直都被高种姓压迫,人数那么多,怎么没人想着推翻?
- 人民战争|清朝末年,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 清王朝为什么不敢发动人民战争?
- 师范|五代时期的哪位名将,用兵如神,史学家认为他智谋胜过诸葛亮
- 曹丕|魏蜀吴三国的称呼原来是错误的,我们一直被误导了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