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略|公元16年是帝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不过,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提比略召回日耳曼尼库斯,结束了罗马夺回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领土的最后一次认真尝试。只有莱茵兰是例外,那片位于莱茵河东岸的狭长地带被罗马控制了数个世纪。

提比略|公元16年是帝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不过,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文章插图
在欧洲北部的多年苦战让提比略明白征服战争的残酷真相,况且他也没有奥古斯都征服世界的欲望。一向狡猾的提比略告诉元老院,奥古斯都曾在临终之际叮嘱他停止扩张帝国。如此重大的政策调整需要奥古斯都的威望作支持,提比略把他搬出来显然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过值得怀疑的是,那位前任统治者真的说过那样的话吗?如果他真的说过,而且提比略确实赶上了见他最后一面,那么只能说他在死前突然改变了信念。奥古斯都在位时所做的一切都表明他是一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因此从道理上来讲,这项新政策的构思和推行应该归功于提比略。
虽然后世的罗马皇帝中有不少如提比略这样的务实主义者,但在罗马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埋藏着对军事荣耀的强烈渴望。所以,有些皇帝会继续发动征服战争,尤其是那种优秀的战地指挥官。跟提比略不同,他们年纪尚轻,可以参加艰苦的战役。这些君主通过大规模的战争,为帝国增添了不列颠行省和达契亚行省。此外,他们还跟帕提亚人及其后继者发生冲突,展开了持续数代而又徒劳无益的漫长争斗。不过,他们终究属于特例,大多数罗马皇帝都遵循了提比略制定的新政策。

提比略|公元16年是帝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不过,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文章插图
提比略的改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诚然,他利用了奥古斯都和尤利乌斯·恺撒奠定的基础,不过他更进一步,得出了一个合理的结论,尽管有时候显得非常残酷——他很少浪费精力去粉饰真相。最终,罗马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罗马人还在争论他的政策是否正确时,罗马已经改变了。

提比略|公元16年是帝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不过,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文章插图
一个追求扩张的帝国需要野心勃勃的将军来指挥战役,需要充满活力的政客来行使外交,需要自由开放的讨论来制定策略,需要能言善辩的演说家来鼓动人们积极支持并应征入伍。与之相反,一个安定稳固的帝国需要卫戍司令来维持纪律和镇压叛乱,需要官吏、管理者以及税收人员。它不需要罗马人扮演任何公民角色,甚至连当兵都用不着,因为意大利和地方行省已经有许多人做好服役的准备了。而且,罗马也不需要元老们成为其政治体系的领导者。这个崭新的罗马降低了元老们的地位,他们充其量只能成为皇帝的顾问,在最坏的情况下还会被当作亟待压制的异议分子。奥古斯都减少了元老院精英的使命感,而提比略则进一步将其削弱。有些人奋起反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屈服。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试图从哲学或享乐中寻求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