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关于孔子与叶公之间的交往 , 《论语》中有如下三段记载: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子路不对 。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 子曰:‘近者说 , 远者来 。 ’”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 , 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 。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 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直在其中矣 。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粮食晒在马路上
《史记·孔子世家》中称:“齐景公卒 。 昭年 , 孔子自蔡如叶 。 ”
鲁哀公五年 , 即公元前490年 , 齐景公去世了 。 转年 , 孔子从陈国来到蔡国 , 他在此见到了叶公 。 当时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 孔子回答说:如果政治清明的话 , 国人会为之喜悦 , 同时能让远方的人来归附 。 孔子言外之意 , 施政的重要理念就是招揽贤才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留的路越来越窄
某次 , 叶公见到了子路 , 他想通过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 。 子路不知如何全面概述老师的伟大 , 他见到老师时告诉了叶公的所问 。 孔子闻听后跟子路说 , 你应当告诉他 , 我老师的为人是这样的:他学习知识时不知疲倦 , 教诲别人时不觉得厌烦 , 发奋钻研时会忘记吃饭 , 遇到欢乐之事也会忘掉忧愁 , 以至于不觉得自己的年岁越来越大了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叶公问礼处碑
孔子的这段自评流传甚广 , 后世多以此来概括孔子之为人 。 孔子希望自己的自评 , 子路能告知叶公 , 可见他对叶公之重视 。
某天 , 叶公见到了孔子 , 他告诉孔子说:我们乡有位正直的人 , 他的父亲顺手牵走了别人家的羊 , 其子觉得父亲所为是错误的 , 于是他作为证人告发了父亲 。 孔子闻听后说:我们乡里的正直人士与你们乡的做法不同 , 如果儿子有过错 , 父亲会替他隐瞒过失 , 同样儿子也替父亲隐瞒过失 , 但他们这么做却包含了正直的道理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这里的路也成了晒粮场
从这段叙述看 , 叶公的所言更为大义灭亲 , 这才具有法治观念 , 孔子的所言岂不是包庇坏人 。 但儒家最讲孝道 , 也会强调父父子子 , 故儒家在处理情和理的关系上 , 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的解释方式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文保牌
孔子为什么要跟叶公说这样一番话呢?或者进一步可以问 , 叶公为什么要问孔子这个问题呢?其实任何谈话都有一定的语境在 , 抛开了语境 , 仅是孤零零地拎出其中一句话予以解读 , 显然不客观 。 但古语简洁 , 再加上孔子那个时代的历史史料都是记载在竹简上 , 竹简太过笨重 , 致使在记载时更要简洁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陵园大门
虽然以上所引的第三段话已经有几十个字了 , 但想来叶公与孔子坐在一起交谈 , 不会仅是每人说一句话 , 他们的所言一定有前面的铺垫 , 也就是背景交待 , 后面也会有观点的探讨与铺陈 。 那么 , 叶公为什么要问孔子这个问题 , 显然是跟他那时的一个心结有关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简介
春秋末年 , 楚国和吴国连年争夺地盘 。 鲁定公四年 , 吴国联合蔡国和唐国共同讨伐楚国 , 当时叶公的父亲沈尹戌担任楚国的左司马 , 他带领军队抵抗入侵之军 。 当时沈尹戌与子常商定:由子常沿汉水驻守堵击吴军 , 他在淮河毁掉吴军的舟船 。 然子常担心沈尹戌得了头功 , 他不顾事先商量好的作战计划 , 提前渡过了汉水 , 致使楚军被吴军击败 , 沈尹戌战死 。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韦力撰
文章图片
叶选平题匾
吴国军队乘胜追击 , 攻占了郢都 , 叶公的母亲和弟弟后臧均被抢到了吴国 。 此后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兵 , 他扶墙而泣七日 , 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救秦 , 而后秦楚两国联合打败吴国 。 叶公的弟弟后臧借机逃回楚国 , 但他却没有把母亲一并带回来 , 这令叶公十分生气 , 决定不再与弟弟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