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用什么语言交流,方言还是普通话?( 三 )


那么 , 这30000余人有什么作用呢?
太学生学成之后 , 一般有两个去向 , 学习好的自然是朝廷里当官 , 为天子服务 , 那么 , 学习不好的呢 , 当然也不能闲着 , 他们另有去处 , 哪里?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 , 让这部分差生顶着太学生的身份回到原籍 , 回到原籍干什么 , 依旧两个去处 。
第一个 , 从西汉开始 , 朝廷就有异地为官的原则 , 要求 , 地方郡守、县令必须用他郡之人 , 可问题是 , 外地人过来之后 , 语言不通 , 情况不熟 , 很不利于开展工作 , 不利于开展工作怎么办?
朝廷另一项很贴心的规定出炉了:属官必须用当地人 。 那么 , 这批当地人该用谁好呢?自然要以到过京城 , 会讲“普通话” , 又熟悉地方事务的太学生为优先考虑对象了 。
也就是说 , 太学生回到地方 , 照旧有可能进入官场 , 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 实在没有这种运气 , 或者只想采菊东篱下的高人呢?
也不是没有活路 , 太学生的身份让他有资格教书育人 , 太学生在地方上可是了不起的存在 , 他们当老师 , 地方上有志于子女成才的家长 , 能不趋之若鹜吗 , 古人也会交智商税 , 更何况 , 给太学生叫智商税 , 是不会白交的 。
如此一来 , 这些个太学生怎么着都不吃亏 , 成了地方上人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他们就成了推广古代“普通话”的种子 , 如此一传十 , 十传百 , 致使古代“普通话”越传越广 , 越传越广 , 逐步发展成唐宋以后的“官话” 。
当然 , 几千年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 , 但大体趋势就是如此 。
所以 , 古代官员上朝 , 官当然是用普通话 , 加引号的普通话交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