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从时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分析秦孝公为何放弃商鞅说的帝道
导言:帝道是什么?秦孝公为何放弃商鞅所游说的帝道?从时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入手,帝道学说有一定的弊端
熟悉战国时代历史的人都十分清楚,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前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会面,商鞅分别向秦孝公阐述了帝道、王道、霸道等三种不同观点,从不同方向,利用不同方式来治理秦国;商鞅通过对中原诸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变法改革方式对比分析,向秦孝公讲述了如何理国家才能够使得诸侯国实力迅速的成长,商鞅的这三次游说可谓是都是费尽心思的,而秦孝公也针对这三种不同的观点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我们来讲述一下,商鞅口中鲁国所实行的帝道,这也是商鞅第一次游说秦孝公时所阐述的观点和理论;那么帝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又有哪些重点的理论呢?秦孝公又为什么会放弃帝道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帝道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里到底适不适合历史的发展?
事实上,很多的后来人在听到帝道这个词,都会往帝王之术上去思考,也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时候所运用的那种方式,是一种切实的帝王之术;但实际上帝道指的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帝王之术,因为周武王和周文王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运用的实际上是礼制,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将阶级的观念映入到人们的心目当中去。
同时让人们承认阶级的存在,同时信奉阶级的存在,当分封制度诞生后,将整个天下的臣民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每一个阶级所遵循的礼仪制度都是不同的,这其实是后来的王道制度,并非是我们今天所要说到的帝道。
文章插图
那么什么是帝道呢?其实就是老庄之学,主要就是老子的思想,主张退回到原始氏族部落。
《老子》记载: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其实说白了就是无为而治,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整个天下,让君主以百姓们的心之所“想”,作为自己的心之所向,让天下变成自由度很高的天下,按照百姓期望的方式,或者说他们能够达到的程度来治理整个国家。
事实上,这样的方式表现在我国古代的历史社会上,就是原始部落时期的民主制度,非要拿来类比的话,我们可以比较西方的城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或者是在当时那种天下人的认知当中而言,是一种绝对性的民主状态。也就是说,部落之事或者说天下之事,并不能由一个人去决定,无论那个人是圣人还是君主都不能够决定所有的事物,也都无法去掌握其他人的生存,所有大事都需要士族之人共同决定,天下臣民们共同来组成一个绝对性理想的组合。
- 朱元璋|大臣被杀前, 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 皇帝大惊道: 赶快给他松绑
- 文昌|唐代科举舞弊案—长庆科案,而穆宗为何要没有从重处罚
- 若日本沉没,1.26亿国民何去何从?巴西、澳大利亚是最佳选择
- 老师为何从不在课堂上讲,田忌赛马的后续,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 截茎扦插一株火龙果,见证它从小美到大的“传奇”!
- 从小和朱元璋相依为命的二哥朱重六,后来怎么样了
- 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 有多少国宝被打上了殖民烙印
- 家庭园艺:掌握住豆渣菜叶、白醋用法,养花从不缺好东西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十位从龙功臣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