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二 )


将杀原吉,召杨荣问原吉平昔所为,荣力言其无他,怒稍释,置不问。于是,朱棣就去问心腹大臣杨荣,夏原吉有什么小把柄吗?但是,杨荣并没有像吕震那样落井下石,实话实话,夏原吉并没有其他的过错。这样一来,杨荣的相助,夏原吉自救,加上皇太孙朱瞻基的求情,夏原吉才算是保住了性命,但朱棣把夏原吉和吴中都关进了监狱。除掉了朝廷中的反对者,朱棣也如愿进行了他的北征计划,但粮草不足的困境还在摆在眼前,这是无法忽视的。再次督运粮草
朱棣|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文章插图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着手第一次北征的工作,召夏原吉处理粮运一事。十月,夏原吉动用了武刚车3万辆,运粮约20万石,以备军用。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三次北征之前,朱棣只好下令再次运送粮草,保证军队的粮草充足,防止出现军中缺粮的状况出现。而这次运粮,总共出动了34万头驴,177573辆车,动用民夫235146人,运粮37万石,出塞后就分开储备。
朱棣|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文章插图
经过此举,朱棣算是解决了粮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了,理论上可以放心去北征,但是战争对于老百姓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朱棣最后的三次北征时,可以说得到任何实际性的战果,没有任何的战利品,最后一次连敌人都没有遇到。这时,朱棣北征可谓是利大于弊,甚至说是毫无利处可言。连续三年北征的得与失说到北征的利与弊、得与失,前两次北征可能是有所收获,但后三次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利处,特别是最后一次北征,几乎就是白跑一趟。
朱棣|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文章插图
而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侵犯大同,朱棣又率精锐部队前去征讨。北征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一路走到今内蒙一带,可根本看不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就算有马蹄印,也都是很久以前留下的。
朱棣|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文章插图
从此可见,朱棣后边的三次北征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战果,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万大军白跑一趟,在北方绕了一圈就回来,还“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己也死在了回师途中,根本没有什么获利可言。所以说,朱棣后三次北征,是战果寥寥,完全可以说弊大于利,让明朝在风雨中漂泊,幸好仁宣二帝的力挽狂澜,才得以让明朝延续。可是,难道朱棣真的不知道其中利害关系吗?假如知道,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地进行北征?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地进行北征?我们知道朱棣所征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而且没有固定的住所,基本上是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迁徙。而明朝则是以步兵为主,浩浩荡荡地几十万大军,行军的速度自然不够骑兵快,而且朱棣是一听到有谍报就率领大军出征,可以说是毫无目标的进行征讨,这也显得有些许的草率。其次,边塞的驻军完全可以击退小股的敌人,为什么朱棣还要带病亲征,还是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呢?关于朱棣为什么要不顾反对,毅然地进行北征,有这样几个说法。一是朱棣是朱元璋与蒙古人所生,或者是朱元璋与朝鲜女子所生,所以因为流传的血液问题,对北方的环境有着天然的感情,加上对北方情况的熟悉,所以才会一意孤行地坚持北征。二是,由于朱棣晚年得了一种怪病,要一直进行征讨,心里才会感觉到充实,病情也才会得以抑制,这说法有点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