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唐服流云天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同时,朱棣或许带有一个侥幸心理,虽然夏原吉等人说“内外俱疲,不宜远征”,反对其北征,但并没有说遇到敌军的可能性。所以,朱棣是希望可以像第二次北征一样,给敌军主力来一次致命性的打击,再一次换来明朝边境的和平,在和平面前很多东西就可以不考虑。引语说到朱棣,很多人会想的是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了侄子的皇位,再者是他所开创的永乐盛世,平定安南,郑和下西洋,还有就是五次北征。特别是在永乐十九年,朱棣更是不顾朝廷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连续三年北征,这是为什么?难道朱棣不知道征讨会劳民伤财吗?而且永乐后期的粮饷根本支撑不起大规模的征讨?下面,一文读懂其中缘由。
文章插图
朱棣商议北征,大臣皆反对永乐十九年(1421年),阿鲁台在其领地发展得不错,渐渐地就桀骜不驯,多次扣留和辱骂明朝使臣,还时常掠夺边塞之城,朱棣曾多次警告,但阿鲁台都不予理会,更是举兵围攻兴和,致使都指挥王祥战死。面对如此桀骜不驯的阿鲁台,朱棣自然是忍不了。于是,年过六十的朱棣,与大臣商议亲征。十九年(辛丑,一四二一)冬十月,阿鲁台版,数寇边。初,阿鲁台为瓦剌所攻,穷蹙南窜。久之,生聚蕃富,遂桀骜。每朝使至,辄嫚侮或拘留苦之。时时部落出没塞下,为寇。上尝谕其使还语阿鲁台,竟不悛。至是,大举围兴和,都指挥王祥战死,上遂议亲征。在帝制时代,虽然政策最后是由皇帝拍板,但其过程还是需要群臣的相助,君臣合作才可。所以,朱棣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北征,还需要看下群臣的意见。为此,朱棣召集大臣商议,先后找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和礼部尚书吕震等人。
文章插图
遂召原吉问边储多寡,对曰:“仅给将士备御之用,不足以给大军。”且言:“频年师出无功,戎马资储,十丧八九。灾眚间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勿烦六师。”上不怿,令原吉往视开平粮储。后来,朱棣又召见了刑部尚书吴中,但是吴中的回答几乎与方宾的相同,朱棣觉得群臣合伙来不让他亲征,于是大怒。方宾因为害怕,就上吊自杀。由此可见,对于朱棣第三次北征,群臣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就算是猴鼠两端的吕震,一开始也是站在夏原吉一边的,后因为害怕才变了脸,转头去支持朱棣北征。
文章插图
- 朱棣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 建文帝|朱棣打败了侄儿建文帝,但建文帝亲弟让他不安皇位,这是为何呢?
- 藩王|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为何没人敢争夺朱标的太子之位,连朱棣都不敢
- 建文帝|朱棣在“靖难”时遇到的最大克星是谁?
- 诸葛亮明知伐魏必输,却为何一意孤行?其实这背后有这三大原因
- 朱佑樘:生在帝王家、吃着百家饭,他的格局,比朱元璋、朱棣更大
- 诸葛亮北伐真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这是蜀汉的一盘大棋
- 项羽|刘邦的智慧:明知老婆给他戴“绿帽”,为何不对他们痛下杀手?
- 朱棣迁入紫禁城后,北京也差点做不成都城
- 李自成|朱棣给后人留下一条后路, 可保住大明的江山, 可惜200年后被崇祯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