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动漫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先说结论,大好事,非常好。动漫与传统文化结合在早年前只是一番愿景,从近来博物馆界的动态看,即将落地,二者融合发展顺利的话,前途光明未来可期。近年来的文化铺垫使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能量在聚集,动漫作为艺术形式也有了足够的受众,把二者关联起来则是催生新兴文化业态的必然。
大概在2012年,山东省博物馆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率先尝试了与民间学者“撷芳主人”合作举办展览,在展览中采取了一些漫画化的表达方式并制作了文化产品,博物馆学学术领域迅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在当年举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传媒专业委员会年会的讨论上,有两个方面被纳入了分组讨论,一个是当时在微博上非常热的“文物拟人”活动,一个是分析电子游戏《刺客信条》中游戏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从当时到现在博物馆乐于运用动漫元素来表达信息,其实各个博物馆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尝试。
早有苗头——动漫与博物馆关联史2011年,微博网友民间学者“撷芳主人”出版了《Q版大明衣冠图志》,尝试用漫画的形式表达明代各种传统服饰的,目前已经连续出版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应该是动漫爱好者对文物题材的最早试水,后来《唐朝穿越指南》《清朝穿越指南》《秦朝穿越指南》的封面和插图也采用了漫画形式进行了创作,散见于考古、文化遗产类专业杂志中的动漫插图就更多了。
在动漫王国日本,博物馆和动漫交融的优秀作品有以下两部:漫画家谷口治郎的《卢浮宫的守护者》 、细野不二彦的《ギャラリーフェイク(Gallery Fake)》,其中第一部的汉化版已经出版,第二部印象里已经动画化。
动漫发轫于民国,时值今日早已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常见于各类媒体渠道和各种文化产品当中。颜文字、emoji、表情包的流行甚至可以用动漫来表现情绪。甚至可以这么说,动漫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从具体的作品来看,从八十年代中国传统题材漫画电影《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宝莲灯》到现在的国漫,无疑不是一种情绪的体现,无非是用动漫这种现代化形式表达出来,同样形成了有生命力的情感力量。何况,有些文物,譬如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和敦煌的一些壁画,本身就很类似于现代的漫画。
动漫与传统——传统物质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社会通过历次变革进入现代之后,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譬如蔡元培、鲁迅,希望能去除传统文化中封建礼教的内容,转变成审美和美育的文化。我觉得这是正确的观点,在这个观点指导下,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兼容,属于现代的动漫和属于传统的文物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