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感觉过去译制的外国文艺作品,和现在比,文化割裂感要低得多( 二 )



由于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的原因,大陆版出版往往比台版(和早期的港版)要慢。于是大陆的某些出版方(?)在出版的时候,会沿用台版的翻译(应该是谈判好版权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最特别的那本——《小生物语》。
作为乙一的脑洞私小说,这本的汉化在台版和大陆版实际上的同一个译者,作了一定本土化处理(如专有名词和电影书籍译名改动等)。
比较明显的是这样(左为尖端版录入,右为大陆版实拍):

为啥我感觉过去译制的外国文艺作品,和现在比,文化割裂感要低得多

但!是!
收录的篇目居然是有出入的。
请看本人年度迷惑(左为尖端版录入,右为大陆版实拍):
【为啥我感觉过去译制的外国文艺作品,和现在比,文化割裂感要低得多】
为啥我感觉过去译制的外国文艺作品,和现在比,文化割裂感要低得多

但是长久以来,很多大陆读者并不知道这件事。因为他们没有像我那么闲得蛋疼想过同一个译者的译本居然内容会有那么大的出入。

至于在表格靠下的好几部,因为一个是台版贵(……)一个是买起来麻烦还有一个是蹲中文版蹲到脚软放弃,很多人其实没见过中文版……

于是,还是简单粗暴翻译学(?)和传播学(?)问题:
译法/语言方式的本土化操作拿捏的度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
没看到的版本就是不存在的。
鸽裂感可能来源于译者语言习惯(比如这句非要玩梗但不好笑我还要玩的结论,别说我无聊,有的译文,比如贾秀琰同志最受诟病的电影译作,可不就是这种调调?)。

最后,回到你问的:
这是因为现在各国的通俗文化开始出现特化,交流门槛高的趋势,还是因为过去和现在的译制质量,或者译制理念的问题?通俗文化我不了解先不说。
译制理念我又不专业也不能胡说。
但译制质量是实打实的有差啊……

比如
①新版的ZOO(《动物园》)居然出现了译者理解错误,还把作者的误导叙述翻错的神奇情况: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4416505/

②不同翻译版本(主要是从文句表达的舒适程度来说)给读者的感受,略举两例:
https://tieba.baidu.com/p/5638179766 (同一段落台版/大陆版对比)
https://tieba.baidu.com/p/6180181731

③在网络流传的某版GOTH中,有一段第三人称的描述被尬改成了第一人称(或者反之,我记不清),让很多读者日常迷惑不解。此处因为度娘吃贴子已经找不到原贴和提问的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