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感觉过去译制的外国文艺作品,和现在比,文化割裂感要低得多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变了,你(我)已经不是这个时代这些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了。

■网友的回复
谢AI邀。
反正我也不懂,随口扯几句,欢迎指正。

我觉得可能不只是翻译的问题,而是流行风向也变化很多,有些东西现在不(再)是写给我们的了……
当然译制质量也是一方面。
无论是翻译的门槛,还有译制内容呈现到你面前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马上就可以套那个经典问题的常见回答了:
Q:为什么外国经典电影那么多,我国却……?
A:因为你现在看到的外国电影,有名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市场和观众筛过的,实际上你没见过的烂片多了去了。

同理,你现在能看到流传下来的经典译文、经典本土化改编,也是大浪淘沙剩下的。

我用我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乙一老师来举例好了。
为了相对直观地说明乙一老师的译本/译文流传问题,这边我做了一个半成品的统计:
日本作家乙一简介及作品全纪录(更新时间2019.09.05)-Caster-Kanon
里面包含乙一老师每个故事、每本出版物在市面上流传的电子版(溯源)、出版物不同版本,以及部分文段试阅等。

为了更直观一点,我现场做了个表,有多次出场的译者都上了彩色:

为啥我感觉过去译制的外国文艺作品,和现在比,文化割裂感要低得多

我们可以从这里粗略地找到一些规律。
①由于他作为作家,最“经典”也是最“好卖”的系列,大部分是在原作出版于2010年的某几本,所以你可以看到,那几本的再版数也是最多的(从第一列的空格大小大概能看出是哪几本)。
并且网上流传的作品集打包,其实也是2014年前,或者更精确地说,往往是(原作出版于)2010年前的作品打包。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日经提问:
乙一是不是江郎才尽了?他怎么没新书?
乙一是不是不太受欢迎,为什么他的书都绝版没有再版?

↓↓↓我最近比较佛,不喜欢给人打脸,咱们直观点看图吧↓↓↓
Morrisa Tohsaka:【PG家长指引】夏天·烟火·我的尸体——乙一作品封面设计欣赏专题(一)
Morrisa Tohsaka:【PG家长指引】GOTH——乙一作品封面设计欣赏专题(二)

简单粗暴传播学问题:
没有被选择再版/没有被选择录入/没有在其他平台发布/没看到→筛掉一大批

②版权谈判/译者选择偏好也显然跟这个问题关系很大。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王华懋和陈惠莉,尤其是王华懋,屠版了。
王华懋跟出版乙一译作最多的独步文化和皇冠出版,有着一目了然的密切关系;而陈惠莉,显然是尖端出版的心水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