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究竟有多重要( 三 )


我们的文化不排斥其他文化,隋唐《燕乐》中就有大量的汉地之外的乐曲,如: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填上汉语歌词后,成为皇家背书的宫廷大曲。佛教呢?也是外来的,完成中国化以后,成为三教之一。
近代引进的西方哲学思想,这些东西不是排斥他们,而是尚未完成中国化的表达,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就是在汉语言的语境下准确理解。
我们的语言文字是表义的,是中国文化的优点,使得中国人只要识字就能理解其中的大致概念。我们学习非本专业知识不存在专业壁垒,使得知识可以最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但同时也带来问题,比如:把“唯物”理解成“只有物质”,这就是“望文生义”。这个没办法,如同爱上一个人,喜欢她的优点,就必须接受她的缺点。优点和缺点是不可分割的。如何准确的用汉语表达?那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语言文字,需要的就是“训诂”,这个传承重不重要?对不思考的人,不重要。对要思考的人,很重要。
当我们理解了西方的思想以后,和他们打交道。如何介绍自己?首要问题就是“我是谁?”是古希腊文化的传人,古埃及的后人?还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如果这样,在大航海时代会直接被打上烙印,送上去美洲的贩奴船。哪怕是今天的中国,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门卫都不让进小区。这是个自我认定的根本问题,一个庞大群体的自我认定就是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才是区别于他人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方方面面渗透着我们的文化特征。这些是不需要法律文件证明的“我”。这重不重要?不和人打交道,不重要。要和人交往,很重要。
当我们需要讲述所思、所观的时候,本身就是文化现象。讲述的方式,同时也是文化形式,用文学、用音乐、用绘画。这其中又体现了讲述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当你理解的时候不重要,无法理解的时候呢?或许不会暴跳如雷,但一定会觉得失去了很多,这个时候文化很重要。
其中“生活方式”是无意识的,最外层的“日用而不知”。比如,我们吃饭用的是筷子,他们用的是刀叉。睡觉用的床还是榻?“为什么”这样不重要,这样子做了,才让人吃好睡好才重要。这些也是文化,一直在传承,将来也是如此。
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呢?需要维护,时常的扫扫垃圾,纠正错误,补上漏洞,开拓些新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作个谋划,使人类文明始终掌握物质,而不是被物质掌握。这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从事这项事业。这项事业重不重要?文化这样东西还在的时候,都不觉得要,所以也不会重。没了的时候,怎么就没人传承了呢?这是高智力的劳动,人才的获得具有偶然性。培养这些人才的过程,也是传承的过程。这个时候,文化传承对整个人类的未来很重要。失去这些,也就失去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