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突破「信息茧房」的(13)


“信息茧房”的概念,个人认为是没有足够数据和科学研究作支撑的。高赞回答提及了2016年做的一项几万人调查,大部分人在被平台的算法推荐塑造时,并没有真正作”茧“自缚。他们的选择在长时间”推荐“后也并没有被窄化,他们的消费/阅读等选择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多样性。
有时候,我们被一些名词影响,然后对号入座,却没有思考这可能是一个伪概念。

你是怎样突破「信息茧房」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看也是如此。
我某段时间在浏览情感话题,确实会在一段时间内给我推送相关领域回答。但过不久,在我对这个领域熟悉和有所了解后。就会给我推送新的领域,这时我也能及时抽离。
头条同样如此,我关注篮球,或者关注可爱的小朋友,或者悬疑类的文章。一段时间内,相应类型文章推送确实会变多。但同时头条也会给我尝试推送不同领域的的内容,来试探一下我的兴趣边界。这个是算法带来的红利,我并不会长久沉迷在单一个领域,获取的信息,在选择自由多元的情况下也没有被窄化。
而根据我的了解:推荐算法,本身就是从技术上反信息偏食。推送新内容、探索和扩展用户的兴趣边界、提高用户留存,一直是推荐算法的重要目的。
因为平台一直给你推送喜欢的内容,时间稍长你还是会产生倦怠甚至腻烦。有过单曲循环和把喜欢的曲子设置成闹钟的人一定有体验。
音响店放过《加州旅馆》和蔡琴的老板也一定有类似的体验。

你是怎样突破「信息茧房」的

下面一小段来源:加州酒店综合征
《CD圣经》对《Hell freezes over》的评价:一曲脍炙人口的《加州酒店》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歌声的质感,吉他的音色,鼓声的沉重力感,加上千万人呼叫的现场感,令此曲成为历来最能考验音场、音色、高低频伸延度与动态冲击力的现场录音。
也许这段话正是“加州酒店综合症”的病因所在。具体表现为,音响店老板一见到此碟,即胸口发闷;当吉他声响起,他脸色苍白,血压飚升;当鼓声沉重地撞击空气时,他心脏狂跳,面无人色,嘴里念念有词:“给我一把刀子,天啊,一根绳子也行!”;当唐·亨利沙哑性感的嗓子发出叫嚣时,他上窜下跳,痛不欲生;当曲终狂潮般的掌声淹没一切时,该老板静静地躺在地板上。显然,他要么自杀已遂,要么已被折磨得昏迷过去。
清醒后,他们痛苦地抱怨:“知道我陪着听过多少遍吗,一千遍,绝对不止,或许是一万遍!”他们也痛快地承认,这首歌让他们的生意非常好做。刚入门的菜鸟听到一套过得去的器材播放此曲,无不如痴如醉。原本不打算掏腰包的,也慷慨解囊。因此,老板们对该碟态度暧昧,心情复杂——爱慕它,又厌恶它;抛弃它,又依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