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突破「信息茧房」的(12)


所为又一个警示是有趣的,当真就不大好了。
ps:我在这个回答里特意没有解释“逆火效应”,“证实偏见”,“印度人的梵”和“数字极权”,有兴趣的人肯定会按照关键词去查询,然后你就会查到更多东西,茧房不就破了吗?

■网友的回复
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是非常多种多样的。就比如说热点新闻,就算不是你的兴趣范围,他也会出现在你的视野中。哪怕平台不给你推,你也会在朋友们的谈论中,他们在网络上的分享中,发现这个新闻。

所以我也认为,信息茧房是一个伪概念。可能人们确实存在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信息的偏好,但是只要人和人还要打交道,人们的信息来源,都会多元化起来。至于那么孤僻的从来不社交的人,就算以前没有推荐算法,他也是生活在茧房中的。

■网友的回复
如何突破信息茧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信息茧房的定义。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它是新媒体语境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反应了大众的内容倾向性对现代人信息环境的制约。
这个名词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
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出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社会信息量的剧增,人们可以随意选择想要关注的内容。依据喜好定制内容,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构建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就会变得程序化和定式化。而且,在信息传播中的个人的需求是不全面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合适自己预约的领域,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禁锢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根据这个定义解释,我们大致可以分析“信息茧房”的成因,包括:
算法推荐代替了个人的自主选择碎片阅读代替了深度解读,推送零散不成体系当下信息过量,只能尽可能过滤自己喜欢的内容而关于“信息茧房”的危害,则一般会提及以下两点:
窄化了信息环境,固化了用户的认知加剧观念对立,因观念牢固加深,容易引发群体极化 以上是“信息茧房”的一些定义,包括它的解释,成因及危害。
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环境中挑选他自己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对社会普通公众中的一些人而言,可能是一种风险,在我看也是一种真正的机会。
关于“个人日报”的定制化服务,被简单的定义为“茧房”,我认为值得商榷。
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警惕工具没错,但简单的认为,信息茧房是一种危害性行为并不合理。我们应该想的是怎么样让工具为我们所用,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桎梏。当然,这需要发挥个人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