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杨绛的父亲:对孩子,不要打骂,教育只靠一招

(一)反对棍棒教育
那时的中国,大部分父母或者忽略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或者是一味地纵容孩子,或者非打即骂,通过带有疼痛的身体教育警示孩子。
在家族中,根据男女性别差异,而因材施教,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对女儿杨绛的培养中,他反对棍棒教育,而是凭借言传身教,给予她榜样的力量。
在杨荫杭法律事务最忙的时候,他会喊来自己的女儿帮忙誊写法律文稿。杨绛起初并不熟练,总是有些错别字,涂涂抹抹,整个纸张看起来凌乱不堪。
父亲果然非常生气,整张脸涨得通红,眉毛紧紧地皱成一团,手也在颤抖着。忽然听得一声“你过来。”杨绛非常不情愿走到父亲面前,等待责骂。
父亲没有打她,只是告诫她,做事需要认真写。于是,父亲工工整整再誊写一遍,杨绛在父亲身边看着,当时父亲已经中风,字有些颤抖,但还是很端正。
(二)和父亲一起读书的时光
父亲是很喜爱读诗歌的,在所有的诗集中,他更喜欢读杜甫的诗歌。一本诗集总是在手边一读再读,从不厌倦。
在杨绛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在父亲的身后,摇头换脑的读古诗。有一次,父亲告诉杨绛说,就连我们的亲戚也学作诗。这则消息令她很吃惊,在他们眼里,那位亲戚的文化程度并不高。
父亲会时常跟杨绛讲起音韵学的知识,那时女儿并不是很理解,时常一脸疑问。父亲只是笑着,在等一些时候你就会明白,顺其自然。
每天夜晚,在杨绛睡觉前,父亲总会在她的床边为她读一些诗歌。那些起起伏伏的音节,华丽铺陈的辞藻,那些奇特壮丽的想象,总是让杨绛睡得很踏实。
(三)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当年的学生,是非常看重出国留学的。留过学的在学历,被渡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光芒。亲朋好友们也争相把自家孩子送出国,一时间,留学成为了潮流。
在大学里任教的老师,也都是留过学的,很多学生在大学结束的时候就选择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杨绛是有些迷茫的,去国外干什么呢?是否国外的一切都优于国内?当她去请教父亲的时候,父亲没有替她做决定,告诉她对或者不对,只是让她自己想清楚。
杨绛说,与其国外读政治学,我更想要留在国内去清华大学读文学。父亲问她会后悔么?当她的朋友们都远涉重洋,见更多风景,而她要留下来么?
父亲注重培养杨绛的独立精神,并不事事干预女儿的选择。在女儿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父亲往往选择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好榜样作用。
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出一位出类拔萃的孩子。杨荫杭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放在杨绛身上很有效。
成长教育|杨绛的父亲:对孩子,不要打骂,教育只靠一招】爱护孩子,不应该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还应该注重精神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