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再这么玩两年,券商报告就真的没有任何人看了( 二 )


第二条本来应该是卖方分析师的主要任务:产生论点 , 并为自己的论点准备论据 。 论点不对不要紧 , 只要逻辑有价值 , 或者论据有价值 , 那么读者就会有所收获 。 金涛天王的预测不是每次都对 , 但是他的“康波理论”启发了很多人;玛丽·米克当年在卖方推荐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死了 , 但是她的《互联网报告》至今还被人传阅 。 遗憾的是 , 现在的卖方分析师已经无法承担这个任务了 。
绝大部分卖方的首席分析师不会亲自写报告 。 越是资深的分析师 , 就越是只“动口”(路演、电话会议)而不“动手”(写报告、调模型) 。 问题在于 , 如果你去听过他们的路演 , 就会发现内容其实也谈不上有多深刻 , 绝大部分是大路货 。 现在 , 市场对于卖方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具备常识” , 就算这么低的要求还是有人达不到 。
第三条也是卖方分析师比较重要的任务 , 但是也越来越做不好——如果你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 , 甚至缺乏常识 , 那么你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多深刻的解读呢?很多卖方的“事件点评” , 无非是把新闻抄了一遍 , 然后加上一些不痛不痒、正面反面都有道理的口水话 , 凑个几百字、一千多字也就完成KPI了 。
平心而论 , 卖方研究水平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过程 。 由于监管要求、商业模式变化、竞争环境改变等各种各样的原因 , A股卖方研究从来没有进入过真正的“平衡状态” , 永远在动荡 , 也就永远没法沉下来;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卖方研究则在监管趋紧的格局下不断衰落 , 已经吸引不到第一流人才了 。 最近几年只是愈演愈烈而已 。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外卖方研究的水平都在不断下滑、无法给市场贡献价值 , 那么它们为什么还能存在到今天呢?为什么还是会有一些人(虽然数量越来越少)会关注卖方研究呢?
原因有两个 , 或者说 ,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
第一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 , 卖方可以扮演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传声筒” , 调节市场预期 , 或者代替上市公司说一些不太适合直接说的话 。
第二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 , 详细、可靠、有时效性的专业研究是非常稀缺的;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上市公司 , 想持续、深入地了解行业 , 只能依靠卖方研究了——就算卖方研究的质量不高也得忍着 。
股票|再这么玩两年,券商报告就真的没有任何人看了
本文插图
(“少爷 , 为了保险起见 , 你还是该稍微看看卖方报告 。 ”)
关于第一点 , 举个例子:某上市公司觉得自己下个季度的业绩要滑坡 , 肯定达不到市场预期;但是它不想发个公告说“我的业绩完了” , 而且业绩究竟完不完也是个未知数 。 这家公司的董秘或CFO多半会给熟悉的卖方分析师打个电话 , 把情况暗示一下 , 让卖方下调盈利预测 。 这样 , 如果下个季度真玩完 , 市场会有心理准备;如果下个季度没玩完 , 那也只是卖方的一家之言 , 上市公司不用负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