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5G标准迎来上半场收官之作,新杀手级应用可能蕴藏其中

小米科技|5G标准迎来上半场收官之作,新杀手级应用可能蕴藏其中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5G标准迎来上半场收官之作,新杀手级应用可能蕴藏其中

文章图片

小米科技|5G标准迎来上半场收官之作,新杀手级应用可能蕴藏其中

文章图片



作者丨周雅
封面丨Mohamed Hassan
全球5G标准又有大动向:
北京时间6月9日 ,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3GPP RAN第96次会议上 , 5G R17标准正式冻结 。 这意味着 , 5G标准演进的第一阶段圆满结束(即5G R15、R16、R17的标准已完成) 。
都说时间检验真理 , 那么把时间套用到无线通信界 , 或许也能看出5G进化的底层逻辑 。 3G启动从2000年伴随新世纪的曙光到来 , 4G的发令枪打响于2010年 , 5G的元年可从2020年算起——在这样的节奏下 , 相信谁都能看出一个共识:无线通信标准这件事 , 每十年就会按部就班、守着年历演进 。 不过事实真如此吗?
先说结论 , 标准的演化并非不鸣不飞 , 只等到一个年代节点 , 才一鸣惊人 。 实际上 , 标准迭代工作是循序渐进的 , 且在这过程中 , 经常会出现一些——剧透 。
在无线通信十年一代的「大版本」之间 , 每过一段时间 , 都会有一个中间「小版本」出炉 。 小版本的更新 , 就因为版本号之“小” , 很容易被忽视 , 然而 , 小版本才是那个预言家 , 其所预言的某个新特性 , 才是撬动哪个新应用、挖掘出哪个新场景的关键点 , 更是面向下一个大版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技术伏笔 。
R17作为5G进化的一大步 , 似乎就具有这样的潜质 。 5G的小版本演进——从R15到R20一共有6个阶段 。 较早的是2017年到2019年完成的R15和R16 , 这两个版本又被称作5G的“基础标准“和“完整标准” , 最新的R17则是5G“增强版本” 。 但从R18到R20 , 标准命名就会改换门庭为“5G-A”(5G-Advanced , 即第二轮5G创新 , 更先进的5G) , 超越5G的一般概念范畴 。 因此 , 在5G标准的更新周期中 , R17充当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 它既宣布了5G标准上半场的收尾 , 又吹响了业界迈向5G标准下半场(5G-A) , 甚至迈向6G的号角 。
5G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 从研发、标准化、工程设计、产品推出到商用落地 , 融合了行业很多从业者的努力 。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 要想让技术真正落到实处 , 就需要产业界上下拧成一股绳 。 从这个角度看 , R17非常值得分析 。



更快的时间 , 更短的反射弧 

通信标准的演化 , 不是空穴来风 , 它的灵感来源 , 总是与解决某个问题而相伴相生 。
R17所包含的内容很多 , 但万变不离其宗 , 「快」是最绕不开的根本目标 。 快 ,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数据膨胀」 。
联合国一份报告曾做过统计 , 从1980年代以来 , 全世界存储数据信息的能力大约每40个月就要翻一番 。 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 移动数据流量更是起了带头大哥的作用 , 每年都要增长近一倍 。
因此 , 尽管网速从未停止增长 , 但即使是最普通的消费者 , 也会抱怨 , 网速永远不够快 。 在指数级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面前 , “网速“和“数据量”之间的“速度差”持续存在 。 这个“追击问题” 该如何求解?作为5G标准演进的推动者之一 , 高通公司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指出 , 从大方向上 , 答案其实很简单 , 那就是开拓更高的「频谱」 , 比如毫米波 。
高通的思路是 , 通信技术的本质是用电磁波传输信息 。 而要增加无线传输速率 , 也就只有两种方法 , 一是增加频谱利用率 , 二是增加频谱带宽 。 在频率利用率总会达到极限的情况下 , 将频谱扩展到毫米波 , 是提高5G速率的不二法门 。
所以 , 高通在R17版本上的第一个关键发明领域 , 就是支持毫米波频段的扩展 , 定义了一个被称为FR2-2的全新独特频率范围(从52.6 GHz到71 GHz) 。 更关键的是 , 频段包括了全球免许可的60 GHz频段(57 GHz至71 GHz) , 这会让公共网络和企业专网的5G部署变得更加容易 。



但是 , 仅仅是“网速之快”还不够 , 与之相呼应的 , 还要一个强调“反馈时间”的“时间之快” , 类似人体的“反射弧”——时延 。 在5G三大场景里 , 它又被称为URLLC(高可靠低时延) 。 低时延几个字看起来专业 , 但其实国内几亿 “农药玩家” 大概都遭遇过时延之痛 。 因为一旦他们游戏画面的右上角 , 一个表示通信时延的数字变红 , 就意味着自己将无法顺利控制角色 , 被击杀就在一瞬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