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滕泰:制造业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二 )


人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农业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 , 并用“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的占比)的降低来代表消费结构的升级 , 用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的提高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升级 。 然而 , 很多人却并不能理解制造业占比下降所代表的技术和社会分工的进步 。 比如 , 有观点认为既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那么制造业占比太低经济就是“产业空心化” , 所以应重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 , 不能让制造业占比继续下降 。
但是 , 如果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 , 而又不理解产业结构变化背后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规律 , 仅仅是从表面现象出发 , 所制定出的指标就有可能起到不正确的导向作用 。
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环节的产值在GDP中占比下降相似 ,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发达 , 生产制造环节产值在经济中占比下降与制造业的重要性并不矛盾 。 正如年勇先生文中所述 , 在美国占经济总量81%的服务业中 , 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最近几年已经提高到48%左右 , 因而美国的制造业占比实际达到60%左右 。 所以 , 一方面单纯生产环节体现的制造业产值占比下降 , 另一方面与生产环节相关的服务业产值却迅猛增长 。 从这个角度看 , 美国的确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 , 虽然美国制造业在GDP占比仅为11% , 但美国仍然是制造业强国 。 同样 , 虽然德国、日本制造业占比仅为20%左右 , 这些国家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其实都很强大 。
虽然单纯生产环节的产值占比并不代表强大的制造能力 , 而真正代表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和品牌的价值含量在实际经济活动统计中未必表现在制造业的产值 , 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制造业占比越低越好 , 比如英国制造业占其本国经济比重仅为8% , 美国制造业占比11% , 的确带来很多制造业外迁和相应的就业机会转移问题 。 笔者认为 , 考虑到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中国的制造业应该保持相对完整的供应链 , 其占GDP的比例应长期保持在20%以上 , 不低于日本和德国 。
苹果和微软等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吗?
如果制造业生产环节产值占比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制造业总体规模的萎缩 , 也不代表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 , 那么是不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代表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呢?很多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很重要 , 但真正代表制造业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并不是为生产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所谓“生产性服务业” 。
苹果公司的研发、设计、品牌创造了价值(客户消费的主要也是这些价值) , 大量制造业都想为苹果公司服务;耐克的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创造了价值 , 大批制造企业都为它代工服务——那些用研发、设计、品牌、渠道、管理创造价值的现代服务业 , 不是为制造业服务的;恰恰相反 , 制造业为他们服务 , 在苹果、耐克等完成了价值创造的80%以上之后 , 制造业只是完成剩下的20%的硬件价值来提供一个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