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程序员的时代红利快消失了,我要抓住它( 二 )


肖宇说,和学霸讨论难题的前提是,最好自己先有一个解题思路。“开心词典知道吧,你的求助机会也是有限的。”
为了让自己有能力“问出好问题”,肖宇报名了Java课程。“这跟培训班不一样。”肖宇指的是那些入门的程序员课程,他在沈阳老家接触过四五个大大小小的班,“那些上过培训班的同学们,最后去做程序员的,不到三分之一。”
这种培训班,主打“速成”、“包过”、“可帮改简历”,吸引向往高薪行业的零基础学员。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深圳华强北IT培训班。从培训班走来出的深圳流水线厂妹孙玲,一路做到纽约高薪程序员,这样的“逆袭”的故事成为一种阶层跃升的想象。
然而,现如今想进大厂,类似培训班经历已成为“简历上的污点”,再也没有蒙混过关的可能。
如今,面试官偏向于实操考察,现实场景下一个项目“如何被做出来”。三个月集训的速成项目,凭技巧做出来不难,但不得其法的初级程序员,很难讲清楚“how”和“why”,稍微一问深就露馅。业内人都清楚,这种人招进来的“调教”成本远大于应届生。
像这样业务复杂的大公司,所需要的能力不再只是“会编码”就行。一个产品的体量越大,承载的用户量越大,程序员们遇到的业务场景就越难“套用”前人已有的解决方案。“ctrl c+ctrl v”失效了。
肖宇自己也在招人。在原来那家做软件的中型公司任职时,他喜欢去培训班招人,便宜、听话,基础活儿能干就行。现在,从简历关,他就会筛掉这批“培训班出身”的人,“不好带”。
“培训班的学生,你让他写一个功能,他可能很快就能做出来,但是你让他做比如说技术调研,到底用什么技术好,什么不好,这样设计是为什么,换成别的行不行,或者说,突然线上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情况,怎么定位分析,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一家中型技术公司的项目负责人黎海说。
黎海明显感觉到,这几年大厂走的是精英化招聘路线,只招高P不招低P,“毕业生那种水平差的,几乎就没有机会了。”黎海的领导从阿里跳过来,他曾在的team,应届生只占了一两个名额。
人才的筛选像一个大型的漏斗,大厂自然在塔尖,高薪和期权栓走了最顶尖的一批程序员,中型公司紧随其中,掐住腰部位置,接上从塔尖滑落的程序员。
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曾经如火如荼的初创公司数量减少了1/3倍。这也就意味,人才金字塔的底部缩紧,初级程序员的需求正在减少,应届生的机会少了。而对于业务稳定的中高型公司,“招一个高阶比三个初阶有用多了”。
修炼之路,必须提前。这样的压力下,很多大三学生就开始做项目,有意钻研技术。“甚至高中生都开始混论坛了。”黎海说。
而学历背景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肖宇庆幸自己计算机专业出身,“肝”过的论文培养了设计思维。工位旁,他眼见一个出身名校刚入职的P5,跟不上节奏很痛苦。“他之前做光学传感,没怎么编过码,要适应0和1组成的数字世界,思维上转不过来”。
一位美团程序员透露,自己经手的一个社招的高级研发岗位,最开始遵循“非985、211直接pass的原则”筛人,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简历库里就挑不出几个能来面试的候选人了。“有实力的人,年纪再大,也是优势方。”
门槛并不是35岁也因此,程序员的35岁危机,在很多业内人看来是一个伪命题。淘汰掉的是“35岁还在底层写代码的程序员”,这跟所有行业的“二八”逻辑一样。
有些业内顶尖程序员根本不屑于报班。“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班教不会的。”刚跳到阿里云的P7程序员李景认为,编程只能教入门,接下来的自学会把程序员分成三六九等。需要自学的体系非常多,而如何能够区分轻重缓急,靠的是自己钻研的过程,“听课就是等别人喂,不过是在用看似努力的方式在努力懒惰。”
李景说,肯下苦功夫通读源码的人,不愁挑不到好工作。遇到技术上难题时,李景习惯看源码找解决方案,或者自己翻看前沿论文。一个技术上的小问题,自己钻进去研究一整天也不嫌累,他乐在其中,这也让他在面试时能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侃侃而谈,打动面试官。
这毕竟只是少数的顶尖程序员之路。对李景来说,阿里云的内部代码库就足够学习上几年,他没有“业外学习”的必要。
但更多的,没法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复杂业务的大厂外围人员,很难看到自己的职场顶点,只有努力向上走。
程序员的未来分叉两条路:一条技术路线,精专技术,高级研发,一样能爬到很高。一条管理路线,考察综合能力,技术不那么重要,但显然易见,岗位较少。“或者,彻底转行去做项目管理,或者创业接外包基础业务,也饿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