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说「两千年文脉已断」,他的依据是啥( 三 )
■网友的回复
陈丹青说的全都对!五四那一代精英:陈独秀、鲁迅、周氏兄弟都是山村地主的孩子,十九世纪的八零后。————虽然未必是山村,但那时读书留学接触发达文化的人,的确大多是地主子弟,其他人是没资格的。20世纪的80后完全不必面对这种完全无视大多数人的社会结构。今天弄不起来“五·四”那样的运动了————弄死过一次的传统文化糟粕,没必要再弄死一次,就算习也没办法真的尊出一个值得杀的儒家。今天的精英,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转移到城市来,根本上是因为一个两三千年以来遍布全国草根文化的文脉全部被切断,一个两三千年文化摇篮就完全不存在了。————没错,中国农村即将消亡。作为农村寄生虫的旧城市也基本死干净了。新一代中国人将生活在工业城市创造灿烂的文化,一种大多数人能理解能参与能享受的文化。
最后,推荐一下我最近写中国65年扩招史的文章65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引用其中一段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解释是中国教育体系的超前扩张,让中国梦比其他任何大国的梦想都更有力量。
什么叫超前扩张呢?就是说不惜代价地发展教育,哪怕工业经济不需要那么多受教育人口,也要不停地搞教育。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中国,大多数工作的教育要求就是中学教育水平。不需要你读大学,念好中学,甚至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工业硬件,所需的基本教育软件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中学教育体系。现在我们13.7亿人口,每年初中毕业生是1600万,正好覆盖我们的大多数人口。
不过,这个基本教育体系不是这几天才搭建起来的,不是等全部年轻人都进城才发展出来的。我现在请大家猜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初中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达到1500万级别,第一次超过1600万是哪年?
我来之前查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77年,1978年,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之前的1972年,中国不到9亿人口,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超过1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我们中国六七亿劳动力,几乎90%在工业社会工作。那个时候中国也有四五亿劳动力,只有一亿左右在工业社会工作。就算把公社自己办的工商业和民办教师也算上,最多也就是1.7亿劳动力搞工商业,搞管理,搞教育。这说明,那个时候培养的中学生相对整个工业经济的需求是远远过剩的。再往前说,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生数量也是1600万,中国1970年就达到了这个数字。1970年的时候,建国刚刚21年。1949年中国只有60万小学毕业生,到战乱完全结束的1952年也只有100万出头。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没有10倍,但是小学毕业生数量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中学毕业生增长到原来的六七十倍。
- 纪念评书“三老”(陈荣启、马连登、李鑫荃)的演出预期怎样
- 世界上最爱孙雨萌的人是谁?
- 电影版《头文字D》中陈小春的头巾是咋扎的
- 非凡搭档中朱珠送给陈楚河的动漫玩偶是叫啥名字?
- 怎样看待《一人之下》陈朵篇里的张楚岚的行为
- 陈丹青的诸多言论在放在一个标准的政治、文化、经济评价上是不是过度偏右
- 如果陈冠希复出演电影或动画片,你会支持吗
- 陈道明怒斥日本代表的视频出自哪部剧?
- 怎样通过文化去搞商业…… 借助古镇的文化底蕴 去做商业 去盈利例如 陈炉古镇
- 天马菱美陈皮文化公司咋样,有知道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