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说「两千年文脉已断」,他的依据是啥

依据就是他自己啊。陈丹青以子议父,可谓十分忤逆不道。本身就是文脉已断的例证:
————他所怀念的北洋,是被他父亲加入的黄埔推翻的。。。。

■网友的回复
梁启超在东大时,门人罗时实、朱雨锋问曰:“国粹将亡,奈何?”梁反问:“何以国粹将亡?”对曰:“先生不见今日读经之人少乎?”梁勃然拍桌曰:“从古就是那么少!”
■网友的回复
“ 两千年文脉 ” 是什么东西呢?① 人民大众生存维艰,并供养 —— ②由地主和作为地主儿子的士大夫文人官僚们垄断的地主阶级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文化意识形态。49后,中国文人竟不能象几千年来那样一家之下,万家之上。卧槽,痛。忽然想起陈丹青好像早年靠画一手摧毁“千年文脉”的图书管理员的画作成名?本以为新主回报如千年惯例,没成想那图书管理员竟以民族主义和屁民利益为纲,全然无视文人精英集团的示好和期待。怪不得与贺同学齐名。果然人性彰显,英雄相惜。
■网友的回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两千年的文脉建立在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架构上。
五四运动再怎么波澜壮阔,也没有建国后进入工业社会,中国进入城市化后,对中国文脉的影响更大。
断了吗?
我们写的还是汉字,说的还得汉语。不过是变了,变得面目全非。白话文改革之彻底,能让胡适九泉之下开怀大笑。
但这是所有文脉的宿命。河流越长,越和源头相去甚远。
就像孔子那句“以德报怨”到了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它后面的“何以报德”。
儒家也是经历了董仲舒,朱熹一代代演变到了今天的儒教。
要能把孔子复活,他恐怕也认不出这是他当年开启的儒家。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变了,文脉岂有不变的道理。
不要说中国两千年文脉,基督教还是两千年前的基督教吗?
现在还能鼓动欧洲青年来一次十字东征吗?
——简论陈老师——
我看过陈老师的书和节目,也有幸听过他的讲座,讲一下我对陈老师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理解。
陈老师首先是一个艺术家,其次是一个文艺评论人。听一个文艺评论人说社会问题,就像找耳鼻喉科大夫看感冒。
不一定说治不好,但不对路(~_~;)。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成长背景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有很独特的视角。他从艺术的角度,思考整个世界,并且能准确表达出来。
这点在艺术工作者中是非常珍贵的。何况他的确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艺术家。
但没有不敬的意思,陈老师有自己的局限性。
大家想想看,陈老师小时候,电话很可能都是手摇的,到今天的智能手机。这种变化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