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大家介绍一些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 二 )


自己欣赏的弟子、当时的达官闻人,在孔子眼里离“仁”的境界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就是远古的圣人在践行“仁”时,也觉得非常吃力。但孔子又经常将“仁”说得非常容易。
孔子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为仁或不为仁,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果想为,那就一定可以做到。所以,当司马牛、子夏等问“仁”时,孔子的回答就非常的具体可行。但当其它弟子问时,孔子的回答又不一样了,他给出的答案似乎不是始终一贯的。
那“仁”到底如何界定呢?其实,“仁”可以从两种角度分析,第一,“仁”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第二,“仁”可因人因时因地而论。从抽象的角度看,“仁”是一种最为尊贵的人格,是非常难于实现的,具备这种人格的人不仅自我完善,而且可泽被万民,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内圣外王”者。具体的话,爱人是仁,其言也認也是仁……这就很多了。而对不同的人来说,仁之具体意义又可因时因地而论,孔子认为管仲“仁”,这就是从春秋时代的大背景以及管仲的地位而论。
所谓“义”者,宜也。事之宜与不宜,受三个要素的影响:时、地和人。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意思是要以“义”来衡量君子的行为举止。换而言之,君子的修身行政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可死守条例。从“义”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子不想人被道德捆住了手脚。
在孔子的体系中,“智”大致包括知识、智慧这两个范畴。与“仁”者相比,“智者”的层次要低一等。因此,智者未必是仁者,但仁者必定是智者。
其它还有“忠”、“恕”等,但不及“仁”、“义”、“礼”、“智”、“信”五者重要。“忠”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己心,二是待人忠诚,不欺不诳。“恕”即是以己心度人心。
2、君子和圣人
在春秋时代或更早一点,“君子”是指贵族,带有等级色彩。但在《论语》中,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处在由旧到新的过渡阶段,有时指贵族,有时指一种完美的人格。
就性质而言,“圣人”与“君子”有明显不同,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圣人”似乎只有远古的仁人君子可以配得上,春秋时代是没有圣人的。一般来说,“圣人”比“君子”更高不可攀,圣人显得更清高,更曲高和寡。
(二)孟子的思想
传说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483-前402年)的学生,但目前还有争议。关于孟子有两个著名的传说,一是孟母三迁,二是孟子出妻。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这本书现有7卷,是孟子晚年编撰的。也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弟子编撰的,孟子没有亲自动手。《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者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仁政。其它的思想其实都是从这两点演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