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推广的各种教学模式是一场骗局吗

这个问题不简单啊,越了解的话,可以答的内容越多。今天时间有限,我简单说一下吧。这些教学模式的改变,表面上是一种教改政绩,本质上却是教育部门的试探性改革。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变革。(只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不过我们的变革并不是一年一个新方案,全国一起来。而是各地各校进行不同方案的试点。(国家在很多其他政策上也是这样)这些试点因为是教育性质的,因此往往要多年才能看到效果。比如一年级到九年级,会不会出现改革后的问题。比如改革后的教育模式,和以前的教育模式有什么冲突?这个学校教育模式虽然改革了,但教育考核方式还是以前模式的。该如何调理这些矛盾?比如这个学校改革后是成功的,但能否移植到地域不同的其他学校?在其他学校又会碰上怎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可以说真正要施行一种教育改变的试行到铺开,几十年的时间都未必够。而我们现在新中国教育才多少年?再想想我们每一次高考变化带来的社会舆论。。。因此,一,任何教育模式的改变,都难获得国家乃至省部级的教育部门认可!(认可的意思是在全国、全省铺开这种教育模式,而不是表扬而已。我见过的最大的认可是我们市的)二,在没有领导部门认可的情况下,教改难度会加大,而困难会影响教改的效率!三,当效率被影响,接触教改的人就会产生这样一种问题,教改是否是一种骗局?(PS:时间有限,只能从一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
■网友的回复
以下内容仅针对本人所观察到的能接触到的中学阶段若干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由于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限制,无法以更大的视角对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仅是一名一线教师的浅见。一所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主动、被动。所谓主动就是由领导牵头,以国内国外的先进典型为学习目标,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对某些年级,某些班做一些教改尝试,比如引进一套教学交互软件,两个班做做对比;或者弄弄学案导学,和去年不使用学案教师上课有什么变化等等。这种教改还是比较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毕竟学校内部的活动,可以跟上一些奖励措施,教师也能用这个写点科研论文,呼噜呼噜业绩。被动则不是小打小闹了,都是市区级的下发文件,文件当然不是让你教改,而是各种行政举措,但对教学会有广泛的影响。比如近的有小升初改为抽签,生源一下子就惨不忍睹,关键不是变差了,而是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来按分数档进不同学校,可能大家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现在是10-90分哪个段都有,原来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必须适应大环境。远的有曾经鼓励招收大量外地学生导致几年招聘大量教师,新教师能力培养等需求同样也倒逼教学改革。而在不远的将来,还有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等着学校领导:学校女教师多呀,国家开放二胎呀,都生孩子去了,怎么上课呀。还有更大层面的社会环境(什么互联网+,家长对学校的觊觎,适龄儿童数量的变化)都对学校教育有着不断变化的新需求,这些都影响着教育改革。你看,这不是骗不骗的问题,从学校角度来看,不管你是主动或是被动,肯定一直都要改革,适应新的形势,也许某条道并不正确,但是不改变教学模式那就是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