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坚|顺为资本张志坚:投资品牌就是投资创始人的人格( 二 )
说回“术”的层面,我觉得没有新消费,但确实有新需求、有新人群,但商业的基本法则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或许有一些渐进式的变化,但没有所谓真正颠覆式的变化。颠覆式变化可能存在于商业理论体系中。但在实操过程中,大家就是从 0-1 各打各的优势,再从 1-10 把产品品牌争取做得更好。所以客观来说,这些都是“case by case”。
经济观察报:大众总跟不上新出现的消费趋势或品牌认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志坚:我觉得这是认知上的偏差,本质上是我们的商业报道文学化。以往大多数的商业报道,首先多是企业的公关行为,属于软文。而背后很多给投资人或圈内人看的内容,观点往往存在偏差。但面向大众的商业报道内容,又需要文学化和冲突化来吸引眼球,同时又不能写得过于专业,以至于很多报道失去了对商业本源的探究。
面对一个消费品牌,就看它的用户是谁,竞争格局怎么样,产品力怎么样,有什么差异点,渠道优势是什么,它是在抖音火、还是在哪里火;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出现?
其实,我们内部的分析材料都是很冷静客观的结构化分析。
但在商业媒体的报道和创始人自己的公关行为里,这些就会变成带有商业元素的文学化和戏剧化的软文内容,但阅读量确实很高,动不动就 10 万加。
二、不要把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作为标准用户
就像今天,很多人并不能精准地感知到泡泡玛特的真实用户是谁,每个人都会把自己当做典型用户来看。
经济观察报:就像泡泡玛特刚火的时候,很多人就看不明白。
张志坚:我觉得看不明白是应该的。因为在消费品投资领域,大多数人都没有第一时间从消费者洞察来思考问题。
回到消费品的问题上,所有人都倾向觉得自己是典型用户,大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鲜有人去真正客观地看一个消费品牌。
这是投资人要永远自我斗争的一件事情: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标准,把自己身边的人当作标准用户。消费品是需求驱动,不是供给驱动。大多数情况,渠道需求的背后也是人。如果不认识 10 个以上泡泡玛特的典型用户,至少你在感性层面是很难理解的。
经济观察报:这种持续性的消费热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张志坚:是投资人自己用脚投票的结果。投资人不断买股票,这样就把一家值 10 亿美元的公司稳定在那里,这是资本市场达成的共识。
比如,一家 IPO 后价值 100 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公司,未来一年后的价值也许会回撤到 50 亿美元。
VC 看到假设变了以后,会更积极投资这个赛道:既然 IPO 有可能值 100 亿美元,今天 10 亿美元投进去还可以赚 10 倍。但如果假设上市就值 10 亿美元,投资人为什么还要 10 亿美元投进去,没有足够多的回报。
本质上是资本市场上的资产普遍在变贵,消费品牌原来典型的估值是 10-20 倍的市盈率。但今天,很多消费品公司会有 100 倍市盈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有没有利润也没那么重要。包括医药企业也是这样,医药、半导体公司今天都处于泡沫期。
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在过度金融化,结果就是所有资产都会长期变贵。当更多财富是通过金融工具而不是通过实体经济创造出来后,这会导致底层资产的内在价值其实没变,但是 VC 的投资的积极性却更高了。
三、创始人比品牌重要
创始人不要做割韭菜、收智商税的事,同时还在追求美的东西,不会做阴暗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你投资时最看重什么?
张志坚:我觉得底层还是追求“真善美”,创始人需要很真诚,把他要做的事说清楚,不会做割韭菜、收智商税的事,同时还在追求美的东西,不会做阴暗的事情。所以,本质上底层是真善美,然后再去看他对自己的生意是不是客观,对他周边的人、合伙人是不是坦诚。
原则上,我们希望是这样,而实际上,在商业世界建立信任很难。但我觉得比较通透的人,其实不太在意世俗观点。有时,他或许只是为应付任务说些面台上的话。但私下,我会在意创始人的底层是不是在追求真善美;是不是在语言里迷失很多。
很多创业者特别是年轻人,融完资迫不及待开新闻发布会,叫上一线投资人、合伙人和媒体采访人员,把自己说得很好。但我们知道,任何一家正处于成长期的创业公司里都会存在很多问题,都是缺点远多于优点的,就好比是一辆还在漏油的车。投资人投资是希望把漏油的地方补上。
- 加盟费|5毛成本却身价过亿,麻辣烫为何这么能耐?
- 3d|顺为资本冯铮:我们距离《头号玩家》中的「Metaverse」还有多远?
- 歌子|“虚拟宠物”能不能成为元宇宙的未来?
- e宠|宠物APP竞品分析
- 华为|山东联通个人宽带只允许15个终端接入 破解限制并不难
- 华为|全价位手机推荐,全在这了!
- 性能|马斯克:我是 Rust 的粉丝,但为了性能会选择 C 语言
- 三星|三星电子普通员工年薪约为73万元人民币
- 冰雪运动|为谷爱凌和「2022 冬奥」添砖加瓦的中国滑雪产业公司
- 字节|百善睡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