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死磕智能化,小鹏汽车的未来有多少种可能?( 三 )


几年前每当提到电动车,多数人首先会关注三点:动力、续航和充电表现。然而随着产业供应链的愈发成熟,曾经最被关注的问题将越来越不是问题。
在不同品牌的相近定位产品间,汽车的基础性能趋同化会越发明显,性能参数上的微弱优势已经无法成为产品亮点。只有真正读懂中国出行场景,真正读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找到受人青睐的功能点,推出引人瞩目的产品——而这,也是小鹏汽车一直以来在智能化上的努力方向。
在造车新势力中,小鹏向来不吝啬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2020年,其研发投入达17.26亿元,占营收金额的29.53%,显著高于行业普遍占比。2021年2季度,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继续加码,同比增长170%。截至2021年2季度末,小鹏的研发团队已超过3000人,较年初增加约50%。团队中,大部分为针对自动驾驶软硬件、大数据应用、地图智能技术方面的人才。2021年下半年,小鹏更是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仅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即达到12.64亿元。
如此程度的投入,也让小鹏汽车的产品不负“智能化”这一核心标签。
例如,小鹏出众的智能泊车技术。没有亲身体验过智能车的人可能会说:“智能泊车,似乎已经是很多年前就有的功能了,并不新鲜吧?”
但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以往,很多声称配备了智能泊车功能的汽车,事实上只能在低于20%的场景下完成泊车。执行10次泊车任务,只有1、2次是成功的。这就让智能泊车对于多数用户而言变得并不实用,甚至成为了广告里的噱头。
截至2021年,小鹏汽车的智能泊车场景覆盖率达85%。在此基础上,小鹏还配备了停车场记忆泊车功能——只需手动“教学”一遍,汽车就能“学会”泊向目标车位的行车路线,从此即可为车主智能泊车。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全球首个可量产且不依赖于停车场改造的自主泊车系统。
再例如,小鹏汽车的“自动跟随功能”也是用户的心头之好。每当驾驶者遇到交通拥堵时,打开自动跟随,便可以手离方向盘,脚离刹车和电门,让车子自动跟随前方车流。对于在城市生活中常常遭遇堵车的用户,这一功能无疑相当实用。
同时,一套足够智能的车内人机交互系统,也让传统的驾驶舱成为了“智能座舱”。绝大多数车内操作都不再需要手动,而可以用语音方式让系统执行指令,甚至包括“调整空调吹风方向”这种细腻操作。
使用者也无需刻意进入“对机器说话”的状态,而可以用自己最自然的说话方式进行交互。例如,在询问系统“今天天气如何?”之后,当系统开始叙述当日天气状况时,使用者完全可以“打断”它,并追问“明天呢?”。再例如,当主驾驶与系统进行语音交互时,坐在副驾驶的乘客也无需刻意保持安静。因为小鹏的语音系统具备“双音区锁定”功能,可以做到“只听主人的话”。此外,小鹏在车内APP生态和影音内容呈现方面,也做得足够出色。
这些智能化的表现,都让小鹏汽车区隔于传统功能车,而更趋向于人们心目中的智能汽车。再加上小鹏汽车推出的几款产品在外观设计上都极具时尚感、未来感,也让更多年轻的潜在用户群尤为关注起这个“漂亮的、聪明的家伙”。
然而有一件事,何小鹏心里很明白:无论是造车新势力也好,还是互联网造车也罢,最根本的,还是造车。任凭你有再多智能创新,能够实实在在把车子造好,才是一切的前提。何小鹏很清楚,从互联网人到造车人,自己在思维方式上需要完成一个跨越。
过去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自己要做一件事情,基本上是不需要影响到公司以外的人的。一款软件从设计到研发,并不需要供应链、制造端、物流渠道的配合,于是它也就更容易查漏补缺、更新迭代。那时候,自己想要对产品做出一个改变,只要调集一个小团队进行快速调整、即时试错就好,所要付出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可控的人力成本。
然而一旦自己进入造车这样的硬件领域,就不得不经常要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哪怕只是想改良一个车门把手,都需要为这个把手而重新开一次模,至少要砸出五百万费用,花费八、九个月的时间。因为,这一个把手的调整,很可能需要上下游整个产业链条共同配合,并且一起付出有形与无形的成本才能实现。
面对巨大的试错成本,何小鹏需要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小鹏汽车曾设计出一个很酷的驾驶座椅,兼具智能化与舒服度。但供应链的同事告诉何小鹏,如果要配置这个座椅,就需要从车顶将其吊装到车里,成本太高了。无奈之下,只能另作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