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2022,放下7个非分的欲望

编辑导语:营销从商业化的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无中生有,然后朝着品牌差异化的目标最终成为客观存在,但这过程中盲目和不切实际的行动必将遭受失败。本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实际经验讲述了关于营销方面的七个非分的欲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营销|2022,放下7个非分的欲望
文章插图
2021年,划下了一个休止符。
每一年节点,我们都会出一期年终内容作为收尾:总结过年度闪光案例,精心为至暗时刻熬过鸡汤,也脑洞过新一年的趋势…
如今回看,有用的不多,啪啪打脸的却不在少数。这一年,各行各业都不太好过:乐观一点看,活着的人还活着;悲观一点来看,活着的人都苟且活着。
团队伙伴看到今年这篇初稿时,还开玩笑说:“放下那么多欲望,不如就要躺平吧2022!”但广告营销圈是最不不怕折腾的一群人,谁又能甘心平躺呢?
置身营销行业,这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靠实力脱颖而出的凤毛麟角,大多数碌碌无为。
而那些奋力出名的,要不然是犯了大错,被公议;要不然就是靠吹牛皮,自己安上出圈的名号。
整个营销圈,好像都被困住了一样。
给这种感觉打一个生动的比方。
众所周知,航空母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器,船上的人口规模与中小城市相当,至少有3000个舱室,除非方向感很强的人,在航母上面转上一圈之后,有可能就会找不到出去的地方甚至是迷路。
营销行业就如同这艘母舰,能在船上熟练行动的老兵少之又少,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新兵,有的被困在大环境里迷路、焦虑、失神,有人则好不容易找到了舱室则再也不敢出来终日困在小隔间里。
明天我们还要继续被困住吗?未来我们共识的方向会是什么?
今天只想说点戳心窝子的真话,与同行人共勉。
甲方财经「广告营销产业」观察的第126篇。
一、放下「通吃」的欲望“品效销合一”,几乎行业都在推崇品牌成长、效果、销量的三重丰收。
这个概念之所以能被行业高度认可,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营销新渠道涌现、流量成本越来越贵、优质用户转化越难…
广告主不得不越来越谨慎,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考量效果回收的占比。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一切通吃,既要又要且要。

  • 但真的可以做到“品效销合一”吗?
  • 品牌可以只做效果广告就收获品牌增益吗?
  • 流量越来越贵这三笔账真的能算平么?
我们并非否定这种营销理念,而是希望更多品牌看清该如何真正实现这个“理想化”的目标。
  • 品牌的建设旷日持久,投入巨大有可能看不见一丝水花;
  • 效果广告虽然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打平,但被渠道压榨的几乎没有利润;
  • 销量是王道,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渠道建设,都是越来越重运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三者拆分来看,每一项都是巨难无比的,我们承认在局部和特殊环境下,有可能让三者得到天时地利的系统性爆发,但绝大多数时候,这都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没有哪个品牌能靠一次营销、一次销量、一次口碑就能搞定一辈子的声量。
要么做好小而美,要么做好持久战,要么把头像鸵鸟一样闷在地里发财一句话也别吭。
潮起终有潮落,没有一蹴而就。
二、放下「C位」的欲望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可能站在C位的时代。
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般迅猛的时候,安迪沃霍尔就提出了“每个人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的定律。
过去5年,种种现象无不应验这个说法:经过完美人设包装的明星火遍全网,网络舆论话题一边倒,底部评论铺天盖地的粉丝崇拜,似乎所有人的思考都被集体操控去认可一个人使其成名。
然而这两年,人设崩塌的例子频出,品牌营销翻车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个时代能真正出名的机会越来越苛刻了。
那个能在一个时代出大名的品牌时代早已过去,在百花绽放的时代,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