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二 )


反观线下实体药店的益丰药房和大森林,大森林2020年营收146亿,净利润10.62亿,市值最高800亿;益丰药房2020年营收131亿,净利润7.68亿,市值最高800亿。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虽然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但是主营收入主要靠药品,跟线下药店营收结构相差无几。
从数据来看,阿里健康仍在商业化探索和孵化的路上。
其中,O2O业务就是一个探索。
阿里健康在O2O业务上的发力较晚。截至2020年3月,阿里健康的“30分钟送达、7*24小时送药”服务仅覆盖了杭州、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上海、成都等共14个城市。
2020年11月,阿里健康联合蜂鸟即配已在全国超过140个城市推出“急送药”服务。
截至2021年3月,阿里健康实现了100座核心城市次日达。
在渠道布局上,阿里健康落后的不止是一两步。即便背靠阿里,阿里健康也没有自建物流体系。
为什么?投入大,产出慢,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本。
阿里健康除与相关企业合作外,药品运输只能通过第三方快递。依赖第三方物流的阿里健康只能通过菜鸟做文章,在最后一公里上拿出解决方案,但这难免又要与美团等企业以及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传统连锁药店及医疗机构展开新的竞争。
在物流方面,与阿里健康竞争多年的京东健康显然有着自己的优势。
京东健康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O2O业务已经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从减少成本的角度来看,阿里健康已被领先一截。
严重依赖电商的阿里健康,为什么这些年逐渐掉队?
追赶者 如果说在电商领域中,阿里以淘宝和天猫的先发优势获得市场先机,那么在药品零售领域,这个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无论是在自营抑或是开放平台,阿里健康更多扮演着“追赶者”角色。
尤其在2017年之后,阿里健康通过合并天猫国际药品部分,并用饿了么延伸本地药店的O2O业务,在业务上有明显的积极进取态势,但截至目前,其与京东健康在总规模上仍然有一定差距。
深究阿里健康的亏损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战略收购支出以及运营花销过大。
据阿里健康财报披露,2014年至2018年期间,阿里健康投资(收购)累计金额达到约46亿元。同时,在2019年上半年内,其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3.33亿元,同比增长52.85%。行政开支及产品研发开支分别增长了18.11%及22.96%。各类支出大幅攀升之下,使得“造血”能力偏低的阿里健康没能及时填补支出的漏洞,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亏损不断。
其二,创新型业务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消费医疗就是其中的创新业务之一,作为阿里健康2019财年一项新增的业务,消费医疗发展势头较猛。
2019财年上半年,阿里健康消费医疗事业部成立,主要布局体检、医美、口腔、疫苗等大健康服务类领域。
2018~2019年内,来自消费医疗业务的收入达到人民币1.28亿元,同比增长275.5%,全年GMV同比增长超过140%。消费医疗业务2018年贡献营收比例为1.4%,2019年该比例增至2.5%。
但在消费医疗领域,仅医美这一细分赛道便跑出不少独角兽。比如新氧,作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正在纵向深入医美产业上下游,横向拓展至消费医疗领域。
可见,消费医疗这个赛道非常拥挤。
曾经,一位行业人士就分析:“不管是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大流量平台,还是好大夫、微医这样的严肃医疗平台,还没有出来一个真真正正属于消费医疗领域的品牌。”
即便阿里健康将其视为集团利润的重要引擎,但面对劲敌突围并非易事。
为抢占市场,阿里健康在前期大量的资金输出,可何时才能结束这场疯狂的“烧钱”游戏却是个未知数。
除消费医疗,阿里健康也在做智慧医疗方面的布局。
截至2019年9月底,阿里健康上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超过27000人,其中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占比过半,达到18000人。
只是,智慧医疗行业毕竟是个新兴行业,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研究。
首先,行业研发费用高、投入周期长。众所周知,技术方面的开发免不了投入高昂的研发经费,这也反映在阿里健康的财报数据中。2019年上半年,其产品开发支出为人民币1.35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1.03亿元涨幅达30.3%,亏损金额为760万元。
当然面临这一问题的不只阿里健康一家。号称“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平安好医生,在2019年上半年研发运营费用有5.44亿元,较2018年上半年的人民币3.76亿元增加44.7%,四年累计亏损达30亿元;1药网2019年第三季度的运营开支为人民币1.654亿元,同比增长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