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伯虎点睛:2014年,马云在北京画了个圈,从此种下了“医疗梦”。
文 | 唐伯虎
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股。
刘强东对京东健康评价颇高。
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是,刘强东对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说:“我感觉,这事儿(大健康)做好了,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和刘强东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马云。
2014年,马云看到了中信21世纪垄断药品数据的潜力,决定花大价钱用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收购中信21世纪。
2年之后,中信21世纪经历变数,改名阿里健康。
7年来,这两个巨头常被各大媒体拿来比较报道,比起京东健康的高开高走,阿里健康这两年显得沉寂。
马云的野心据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阿里健康营收达到了93.6亿元,但随之而来的是亏损不断,去年上半年就亏损了2.3亿元。
今年8月2日,香港恒生指数上涨了1.06%,可是阿里健康却直接低开,盘中最大跌幅达到6%以上,最终收盘下跌了1.32%!
阿里健康为何会深陷舆论漩涡之中,首先我们要清晰,阿里健康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2014年,阿里巴巴与马云个人参与的云锋基金联合投资,以约13.27亿港元认购中信21世纪44.23亿股份,持有后者54.12%股权,随后改名为阿里健康。
目前,在经过增持后,阿里巴巴持有阿里健康63.74%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21世纪曾是从事医药产品电子质量监督企业,主要在医药产品的电子监管码上。
由于医药安全问题,当时国家出台了政策,要求所有的医药产品都需要加上电子监管码,方便溯源追责,而在医药产品电子监管码上,中信21世纪是龙头企业。
2008年9月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委托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培训教室,开展电子监管码的培训,这相当于变相的把电子监管码完全交给中信21世纪来做了,而这个中信21世纪却是一家民营企业。
贴个编码,成本事小,数据事大,一旦中信21世纪掌握了所有的医药企业药品数据,那将有可能成为一家垄断医药行业的企业,危害极大。
马云正是看到了中信21世纪垄断药品数据的潜力,才在2014年花大价钱用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收购中信21世纪。
但是,这遭到了其他药企的强烈反对。
2016年,湖南养天和大药房起诉国家药监局强推电子监管码;随后,老百姓、一心堂、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等19家连锁药店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全面取消电子监管码。
最终,药监局发布公告,暂停执行电子监管码相关政策,事件落幕。
而暂停政策后,中信21世纪彻底失去了对药品数据的垄断权,不得不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阿里健康,由此诞生。
第二个淘宝? 在阿里健康的身上,多少能看到当年淘宝的影子。
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的业务大致相同,分为医药电商、消费医疗以及一部分偏福利性业务。
其中,医药电商主要分为直营、第三方和O2O三部分,对应京东健康的自营、平台、全渠道布局三块业务。
可以看出,阿里做的更多是平台生意。一是通过自身的线上自营店销售合作方的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品,从而进行分佣。二是担当着二房东的角色,收取“房租费”,赚取商家佣金和平台使用费。
2016年8月,阿里健康完成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阿里健康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健康大药房”)全部股权,并快速启动了医药电商自营业务。
同年9月,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阿里健康大药房、阿里健康海外旗舰店和阿里健康旗舰店)上线,业务范围包括自主经营的B2C零售、相关广告业务和B2B集采分销业务。
在2021财年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阿里健康总营收155亿元,其中医药自营业务收入为132亿元,也就是说阿里健康85%的营收都来源于药品销售。
而严重依赖药品销售的结果,便是阿里健康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在营销费用上,成本由去年同期的7亿元上升至12亿元,暴涨了69%。
大量的烧钱做营销,截至2021年3月,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了2.8亿,同比增长了9000万人。
烧钱获客卖药,这手法与教育培训行业的烧钱获客模式颇为相似。
2020年阿里健康市值最高时达4000亿港元,京东健康市值最高时超过6000亿港币。
但与高市值不相匹配的是业绩。京东健康2020年营收194亿,净利润亏损;阿里健康2020年营收155亿,净利润3.4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