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请尽量不要传递这种感觉给孩子


当父母的,请尽量不要传递这种感觉给孩子
文章插图
同样的父母,可以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为孩子并非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特质。
01
我写过一家人旅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陪孩子玩喷泉,我的裤子被水弄湿了。
冷风吹着时格外的冷,便问老公大卫,我要不要找一个地方换裤子。
有留言说: 如果是我,不会在裤子湿了需要更换的时候,问别人我是否需要换裤子。
我会直接告诉其他人,我需要找一个地方更换裤子,电话联系。
我回复: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我为什么会在自己裤子湿了需要换的时候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呢?因为这就是我的模式啊。
我的感觉是,我如果去换裤子,老公大卫就要一个人带孩子,这会让他比较辛苦,比较累。
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就要损伤到别人的利益。这样不太好。
而且我的需要也没有那么重要到他要为满足我,而付出和承担一些对他不好的部分。
因此,我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内心其实对老公大卫是有一点抱歉的,所以我需要去征求他的同意。
这就是我“太过懂事”的地方,也是十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改变和学习的方向。
表面看来是我太过考虑别人的感受,太过懂事,害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
深层讲就是内心深深的不值得感,不配得感,觉得自己的需要不值得被人满足,自己这个人不值得别人的付出,对我好。
为什么我会成为这样的我?
这就要从我的原生家庭讲起了。
当父母的,请尽量不要传递这种感觉给孩子
文章插图
02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因为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文化,要养育两个孩子生活就比较辛苦。
印象中,童年少年时期家里好像一直都没有什么钱。虽然上学的学费总是能交上的,但是常常不是借的钱,就是拖延到最后的期限才交上。
因为父母忙于生计,自身也有一些问题让他们自顾不暇,所以他们没有多少精力和能量去关心孩子,照顾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是一种比较忽视和忽略的状态。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总是和我们强调,他们干活很累,赚钱很辛苦,养育我们不容易。
也总是对我们两个孩子强调要懂事,要懂得关怀父母,不要再增添父母的负担,懂事的表现就是乖巧听话,分担家务,不要提自己的需要。
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时候我对书籍就有很深的渴求,我也不会和父母提买书的要求。对于零食、玩具、水果、新衣服,我更是不会去提要求。
心里想的是“父母都这么难了,你怎么还想要这些呢?”于是,这些需要都被压抑下去了,压抑久了就感觉可有可无。
我猜想,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许在婴幼儿时期,我就已经学会去压抑自己的需要,去照顾和满足父母的需要,去体谅他们的情绪了。
当然这个也和我自身敏感的特质有关。
也许换一个人,是那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就算父母工作辛苦,我也会最大限度地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要求父母重视自己,她可能就不会那么压抑,不会有那么深的不配得感了。
同样的父母,也可以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因为孩子并非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自己的性格特质。
当父母的,请尽量不要传递这种感觉给孩子
文章插图
03
记得,上大学的第一年,需要跟父母要钱买第一台电脑和手机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亏欠感,觉得自己给父母添麻烦、添负担了。
虽然,所有的同学都会在这个时候向父母要钱买电脑买手机。但是我心里就有我的需要过分了,对不起父母的感觉。
我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活着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种负担,我如果想要在这个家庭立足,就要提供自己的价值,比如乖巧听话,分担家务,努力学习。
那种需要用自己的价值交换自己生存的感觉,是我在原生家庭中一直都有的内心感受。
就是说,我所获得的一切东西,父母的爱啊,关心啊,都不用说了,是必须要用自己的努力和价值去交换的,哪怕是在家里吃的一顿饭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交换而来的。
这个可能就构成了我“辛苦的人生”“淡淡哀愁的人生”的底色。
我记得很清楚,上大学放假回到家的一天,我一边做家务,一边有一种隐隐的担心,我要是不干家务,我在这个家就呆不下去,我就会没有饭吃(也许现实并非如此,可是现实怎么样不重要,一个人感觉到的现实是怎么样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