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者 | 巴里
编辑 | 子钺
图源 | 摄图网
“有了VR设备以后,车内就不需要屏幕了。”一些汽车产品经理认为,VR设备将取代车内屏幕。
很快,刚刚进入1月,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对这种观点进行了犀利的批评。
李想在微博上写道:不要轻易定义那些你连用都没用过的产品,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在产品定义前,请务必确保自己掌握最基本的VR理论知识和足够的使用经验。务必多思考一下用户基本的生活场景,并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
文章插图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微博截图
李想在这里提到了正确进行产品定义的重要性。
实际上,无论是要实现与用户交互的智能座舱还是自动驾驶,都要基于底层芯片来支持。这个产品经理的想法,也可以看作t是客户对上游芯片公司需求的一个缩影。
【 陈大同|李想痛批产品经理背后:芯片创业者,应该怎么办?】在半导体领域,面对客户的各种需求,往往在芯片研发之前的产品定义阶段就会被确定。但产品定义并不容易,甚至有投资人说过,一个好的产品定义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对于芯片创业者来说,为什么一个好的产品定义尤其重要?在产品定义阶段,又该如何取舍,把握哪些原则呢?
为什么说一个好的产品定义
等于成功了一半?
不同于互联网,芯片的研发周期以年为单位,是一项长周期的系统工程。
一家芯片创业公司从早期组建团队、拿到投资,第一年做芯片的产品定义,第二年全力设计芯片,这两步流程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并且在此之后,团队还要将设计送到晶圆厂进行量产,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测试、用户导入的过程,量产也未必能够取得成功。
因此,整个芯片能够商业化至少需要三年的周期。
启明创投合伙人叶冠泰对创业邦说,芯片的产品定义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花费了甚至上亿的投入之后,如果产品定义错误,即便芯片能够顺利量产,三年之后在市场上也很难具备足够强的竞争力,包括芯片的计算速度、特性、功能, 终端产品的整体成本,下游软件生态的支持等等。
例如,如果在前期定义阶段没有前瞻性地集成一些传感器和合适大小的存储器,后期就需要再外接,产品的性价比就会变得很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很难取得理想的出货量,也不会取得很好的回报。
元禾璞华投资会主席陈大同就曾表示,产品必须要超过客户可接受的程度,但千万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陈大同参与创办的展讯就有过教训。当年,展讯与竞争对手都是2004年推出的手机解决方案,但对方比展讯发展得快多了。原因在于展讯的第一款手机解决方案定位于音乐手机,当时遵循的是技术导向,认为要做音乐手机一定是音乐质量要最好,一定要双声道。
但是,当展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新芯片设计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市场上到处都是对方的手机,而且百分之百是单声道的。
经历过这一市场失败的教训后,展讯终于意识到:市场上并不要求完美的产品,只要市场接受就可以了,而这正是市场导向的关键。
陈大同在创业邦芯创营上指出,任何一个创业50%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如何定义市场,如何选市场,知道该怎么做。
通常,在创业公司中,做产品定义的人未必是创始人,很多时候是由架构师来负责,因此可以将他们笼统地称之为创始团队。
在叶冠泰看来,创始团队要想定义好一款芯片产品需具备两大能力:
首先,由于芯片产品研发相当复杂、困难,需要耗时累月,因此往往要找在大厂具备丰富经验的人来胜任,至少得是经历过一遍甚至几遍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人。
例如,国内一家类似于做苹果M1芯片的创业公司,其架构师就来自苹果,曾参与开发过A6-A12手机芯片,以及M1芯片的早期工作。
其次,创始团队还要有生态把控的概念。特别是,最终用户的需求对于产品的定义也同样重要。
例如,电脑芯片的最终用户是消费者,而不是具体某一家电脑厂商。因此,在设计出芯片后,不仅要能够在台积电成功流片,还必须要与微软的Windows系统兼容,与市面上主流的应用软件兼容,这就需要创始团队在生态上做大量工作。
增量市场比存量市场更具不确定性
目前,半导体行业有两类创业方向,一类是国产替代的存量或者已知市场,一类是以汽车、AI为代表的全新场景的增量或未知市场。
- bilibili|从B站员工春节加班猝死,看陈睿的“底线思维”
- 芯片|陈根:元宇宙要发展,还需避免芯片之路
- 老友记|陈根:AR/VR投资热潮只是元宇宙的起步
- 交易|陈根:NFT,是技术必然非技术全部
- 陈晨|互联网人过年,“沉迷”Excel
- 电子商务|陈根:剑指电商,抖音成“盒”
- 从业务|美团高级副总裁陈亮将离开业务一线,转向组织建设和战略研究
- 贝叶斯|陈根:数字孪生正当时,蔚然成风未来已现
- 京东金融|京东科技欲赴港上市:十年更名3次,陈生强已隐退,业绩不稳?
- 阿里巴巴|陈根:阿里并购,为什么总是绝对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