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 二 )


只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 , 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 。 以互联网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对手迎头赶上 , 京东还远没有到达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
主战场变迁 , 腾讯阿里并未走远作为京东发展史中 , 始终都保持着最高出镜率的两家互联网企业 , 阿里和腾讯 , 还将会持续扮演京东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 在摩根商研所看来 , 京东下阶段需要关注的还在于这三点:
一、阿里的末端配送 。
截至去年第四季度 , 淘宝、天猫等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总活跃人数已经超过8亿人 , 而京东的整体活跃人数只有约4.7亿 。 这也意味着 , 阿里在用户数量、市场宽度上 , 始终都保持着更高的上限和潜力 。
除了体量上的差异外 , 阿里的技术优势也不容忽视 。 毕竟贸易的本质 , 大致可以理解为如何将路途成本消耗折算为更多的利润 , 而技术革新 , 永远都是释放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
高质量的物流配送固然是京东成功超越阿里的主要优势所在 , 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落地 , 由快递员组建的配送服务网络 , 逐渐会被更高效、更快捷的无人配送设备所取代 。
鉴于阿里的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领先 , 占据了信息端优势 。 以此为基础 , 配合菜鸟驿站系统的布局 , 抢占“最后一公里”的定义权 ,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更何况 , 在去年双十一期间 , 阿里与毫末智行合作推出的“小蛮驴”无人配送车 , 已经在高校场景中取得了优秀的表现 。 在末端配送市场 , 京东和阿里还会有一场硬仗要打 。
二、腾讯的流量 。
作为京东曾经的第一大股东 , 除了投资和业务扶持 , 腾讯对京东发展最大的作用还是持续的流量导入 。 例如在互联互通还没有出现的时期 , 微信为京东提供的一二级入口 , 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效应 , 甚至于超过四分之一的京东用户 , 都是来源于腾讯的引导 。
这也是为什么 , 在腾讯大幅减持京东股票的时候 , 业界会普遍担忧 , 在失去了腾讯的流量支持后 , 京东的业务是否会遭到根本性的影响 。
虽然京东早已转型为技术为主、服务驱动发展的综合电商企业 , 已经不再依赖于腾讯的流量 。 但是哪怕流量红利已经见顶 , 砸钱换规模的打法已经不合时宜 , 流量竞争依旧是互联网竞争的常态行为 。
随着流量洼地和存量运营的精细化越发重要 , 京东并不能就此剥离腾讯对电商平台的流量赋能 , 反而要在二者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到期之前 , 寻求更有效的合作途径 , 亦或是寻找新的流量来源 。
在监管不断加强的当下 , 究竟是选择去腾讯化 , 还是加重自身的“腾讯系”标签 , 或许会成为京东无法逃避的难题 。
三、互联网的主战场 。
当下的互联网主战场 , 已经从“消费”转向“产业” , 这也是阿里、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所共同追逐的方向 。 广告收入增速整体放缓、B端市场的崛起 , 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 也带来了更复杂的产业逻辑 。
在C端市场主导的大环境中 , 阿里、腾讯等企业以庞大的业务板块 , 支撑着大体量的商业体系 , 通过流量变现来获取更多的盈利收入 。 因此在监管加强、业务收缩、流量降效的阶段 , 京东才得以依靠更深度和专业的产业结构完成逆转 。
主战场回归B端后 , 虽然京东的优势依然巨大 , 但互联网企业也都在加强对服务入口的争夺 。 例如有ToB基因的阿里 , 就在凭借自身体量和供应链体系 , 通过钉钉的试水 , 以产品服务取代流量思维 , 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获得领先 。
强监管时代 , 越是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 , 京东所面临的挑战就越是会更加沉重 。 只不过 , 相比于这些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战略 , 短期而言 , 最适合京东思考的 , 还是在成为国内第一大民企后 , 该如何划定下阶段的发展方向 。
无人配送 , 电商下一个战场2021年中旬公布的500强榜单 , 统计的是2020年全年的营收数据 , 其中以8914亿元营收排名第一的华为 , 超出京东1300亿元左右 。
综合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 , 2021年京东前三季度的营收 , 已经达到了6756.85亿元 。 根据前三个季度平均6%左右的环比增长率 , 第四季度的营收很大几率能够超过2000亿元 , 最终全年营收预期不会小于8000亿元 。
【小米科技|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