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


小米科技|破局行业“寒冬”,京东找到了新赛道

文章图片


2021年与2022年的交替 , 京东仿佛被绑在了过山车上 , 在短短几个月之间上演了戏剧般的起落沉浮 。

先是在2021年公布的国内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 , 以7686亿元的数据成为仅次于华为的全国第二大民企 , 将阿里、腾讯远远甩在身后 。 为欢呼高举的双手还未放下 , 到了年底 , 就遭到腾讯“清仓式”减持 , 股价一度大跌 , 各种奇怪的流言也甚嚣尘上 。
不等唱衰的声音消散 , 元旦过后 , 京东忽然在1月5日宣布成为央视2022年春晚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 , “承包”了今年的红包互动环节和电商业务 。 一时间京东口碑反转 , 舆论一片哗然 。
可是紧接着 , 被业内称作“科技女股神”的ARK方舟投资创办人 , 就在美股“落井下石”般抛售了89万股京东股票 。 只不过 , 这一轮大幅度减持并没有引发连锁反应 , 反而刺激着京东在美股强势反弹 , 连夜大涨10.29% , 并创下了近半年来最大的涨幅 。
几天后 , 京东更是公布了2022年将在全国范围招聘超过2万名毕业生的校招计划 。 在整个互联网都在裁员、收缩业务中苦熬“寒冬期”的当下 , 京东可谓是降本增效浪潮中的一股清流 。
2022年开年阶段的良好市场表现 , 也无不指向了一种可能——极有可能率先走出互联网行业低潮的京东 , 距离超越华为成为国内第一大民企 , 似乎已经不远了?
“寒冬”中前进 , 京东率先破局其实用寒冬来形容当下的互联网 , 并不是非常合适的 。
诚然 , 进入2021年后半年之后 , 各大互联网头部企业为了降本增效 , 大都选择通过裁员的方式来收缩业务、节约成本 。 看起来一片风声鹤唳 , 满眼望去 , 皆是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碎的哀嚎 。
但实际上 , 随着“元宇宙”之类新科技概念的爆火和涌现 , 互联网行业依旧保持着非常可观的前景 , 整体经济形态也始终呈现出前进态势 。 真正进入“寒冬”的 , 只是那些被裁员 , 亦或是担心被裁员的互联网“打工人” 。
深究一切的直接起因 , 则是阿里、美团等大厂相继受到反垄断调查后 , 在上百亿的罚单刺激下 , 互联网企业被迫结束无序的狂野扩张 , 开始向着平稳有序的增长迈进 。
这一场波及整个行业的低潮 , 归根到底还是在扼制资本的无序扩张 。
进入强监管时代 , 互联网企业必然要承受转型所带来的阵痛 。 在梳理产业结构 , 打造更健康的运营体系之前 , 势必要通过裁撤人力成本来达到“轻装上阵”的效果 。
而在裁员的大环境中 , 京东率先打破僵局 , 以校招2万名应届毕业生的大手笔计划 , 成为了转型阵痛期中第一个进行尝试的破局者 。 摩根商研所认为 , 这份底气 , 大概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 , 京东的核心业务已经熬过了最难的结构优化阶段 。
作为业务板块的基本盘 , 京东的物流和电商平台 , 早已结束了对订单量和市场份额的追求 , 开始着重于品质、服务建设 。 凭借着高正品率和售后服务 , 京东电商平台的口碑护城河正在不断拓宽 。
而在几乎所有互联网头部企业都不愿意做长久投入的物流领域 , 京东在亏损中支撑多年 , 终于完成质变 , 等到了自主物流带来的持续收益增效 。 特别是采用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无人配送领域后 , 京东对科技的投资也开始迎来回报 。
尤其是对实体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 , 不仅让京东摆脱了第三方物流仓储环节的影响限制 , 更是直接促成了数字化转型升级 , 为降本增效打下了足够扎实的基础 。
其二 , 流量思维已经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万金油” 。
从2018年左右 , 京东就在有意识地推动 , 由流量思维主导的消费互联网 , 转向以科技创新主导的产业互联网 。 从AI机器人切入科技赛道后 , 京东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链 。
而习惯于流量思维和打法的各大互联网企业 , 仍旧坚守短期主义原则下的既得利益 。 但在新的市场环境面前 , 流量已经不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 , 想要在下阶段互联网市场中赢得领先 , 还是要掌握更具体、更具深度的核心优势 。 在这方面 , 京东无疑是走到了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