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怒!儿科雾化滥用成风!娃未确诊这3种病,医生开了也要慎用
孩子咳嗽,除了止咳药,家长接触最多的就是雾化了。
不过很多尝试过雾化止咳甜头的家长,却对它上了瘾!
只要咳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雾化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甚至很多医院的医生都在「滥用雾化」
雾化治疗好像变得越来越“万能”......
文章插图
导致现在每个妈妈人手一台“雾化机”,随随便便花个大几千买一台,吓的老公都直喊肉疼!!
文章插图
来源:网络
据科大大了解,现在市面上的雾化机:上有大2000的,下有便宜至99的。不少人都说:“1000以下的雾化机都不能买啊!”
? 那么你家娃到底有没有必要,在家雾化?
? 雾化机该怎么挑?
? 在家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医院的效果?
文章插图
咱不需要“神化”雾化治疗,雾化其实只是一种「给药方式」。就像你吃鱼,可以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一样。
给娃用药也可以吃药、打针和雾化吸入。
它的本质只不过是把液体药,“打散成微小的雾状颗粒”让孩子吸入体内而已。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这种方式由于可以直达病患处,所以需要的计量往往较小!也因此:相对于“吃药”和“输液”来说,副作用更小!
并且雾化也不需要通过肠肝循环、血液再产生药效。所以用药的针对性较高!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雾化是个好东西!但目前国内滥用雾化的现象很严重,甚至连医生都在乱用......
排除特殊和少见疾病,目前在儿科门诊的常见病中,倾向于积极给予雾化治疗的疾病,仅有3种:
1、哮喘
2、毛细支气管炎或类似的情况
3、喉炎
常见的普通感冒、流感引起的咳嗽,不论是雾化激素、盐水还是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化痰药、中成药,则都没有意义,不会对病情有帮助!反而可能带来药品不良反应风险,甚至可能因为药物刺激呼吸道而加重咳嗽。
文章插图
但也需要注意:疾病的诊断往往是个动态的过程!
比如:不少过敏性鼻炎的宝宝,在发生呼吸道感染或接触过敏原后,会继发长期、反复的过敏咳。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大大降低生活质量。类似这种情况,可以在医生建议下试验性雾化治疗,明确效果!
爸妈们记住,对于「是否雾化」需要有正确的判断。
那么,如果你家娃经医生确诊的确需要雾化,该怎么选择家用雾化机?
文章插图
现在的雾化机,随便上网一搜价格差距异常大。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根据价格高低,来判断值不值得买,认为:好的就等于贵的!
其实市面上常用的雾化装置,除了那些复杂和昂贵的吸入器,常用的吸入就3种: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因此,建议家用雾化器还是选择射流雾化器或振动筛孔雾化器。特别是宝宝对于噪声比较敏感的,还是选用振动筛孔雾化器更好。
挑选雾化器时,也别只在意价格!着重看以下3点:
01
雾化颗粒度
国家标准规定颗粒直径在 1~5 微米(μm) 的颗粒要 > 60%。
很多不合规的雾化器,制造出来的雾气颗粒直径过大,药液根本到不了深处的气管和肺泡!
沉积于气道的药物液滴:大小应为2-5μm(例如支气管扩张剂)
沉积于肺实质的药物液滴:大小应最多为1-2μm(如肺血管扩张剂等需吸收入血的药物)
所以当药物无法到达深处的气管和肺泡时,对于喉炎这种比较接近口腔的治疗影响不大。但对于哮喘这种情况,影响就比较大了!
还有些雾化器出的颗粒直径太小,药液会随着呼吸被呼出体外,也起不到作用。
所以购买之前,仔细看产品说明书上的标注:
- 生长激素|发育“增速剂”找到了,儿科:敞开吃,胃口好体质强,身高不会差
- 亚硝酸盐|儿科医生提醒最伤孩子的4种早餐,千万别再吃了,尤其第一种
- 脐带|儿科医生提醒:护理新生儿前3个月,爸爸妈妈最容易犯的五个错误
- 怒怼|“你才怀孕5个月,自己买菜做饭怎么了”,孕妈怒怼让人解气
- 面黄肌|儿科主任:它是万能消食方法,赶走积食,个子蹭蹭长
- 女儿|父母给外孙1000红包,只给亲孙一张纸,女儿看完怒:马上断绝关系
- 医生|剖腹产一周后产妇伤口崩开,医生怒斥老公:“真不配做人家丈夫”
- 促进|13岁女孩身高直冲170,儿科医生:3物或是“长高王”,不妨
- 福气|“我妈说让你伺候我妹坐月子”,妻子怒怼我是她嫂子,不是她妈
- 钙质|儿科主任苦劝:3种水果,会悄悄“掏空”孩子体内钙质,最好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