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二 )


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等急性反应标志物也一样,都不能单独或联合用来区分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也不能很好地预测是否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使用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去区分细菌及非细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难以得出一个折点标准,尤其是3个月龄以下的小婴儿。
三、血常规常常联合C反应蛋白(CRP)
一起化验,那么CRP对于是否感染
的判断有意义么?
正如上文所说的,CRP也属于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细菌、病毒感染都可以导致CRP增高,非感染导致的应激状态、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和剧烈活动也可以导致CRP增高。
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CRP的数值超过一定程度可能对判断细菌感染有一定意义。
比如:
CRP在20~40mg/L之间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wbc|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CRP在40~80mg/L之间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CRP>80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症状和体检,必要时结合CRP的结果来判断孩子有无细菌感染的可能。而单纯的根据CRP的升高就考虑细菌感染,是依据不足的。
三、那么血常规还要不要验?
既然上文提到血常规并不能区分,那么还需要化验吗?
其实,化验血常规的目的,不应只为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要不要验血常规应该建立在医生认真地面诊基础之上,综合详细的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在感冒、发热的第一个12小时内验血常规的意义不大,如果考虑为感冒或只有发热而没有其他症状,精神状态也还好的话,优先考虑病毒感染所致,那么前面几天没必要急着验血常规。
如果发热超过3天(72小时),可以考虑化验血常规,如果发热超过5天(120小时),强烈建议化验血常规,而且需要排除川崎病可能。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还需要化验尿常规,特别是女患儿,而且有时候还需要多验几次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即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
四、化验血常规的意义在哪里?
血常规中除了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外,还有中值细胞(三分类法)或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和百分比(五分类法),这些值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比如: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
可见于各种感染,也可能继发于肿瘤、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之后,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所致,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或缺乏都可能会造成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严重的细菌感染,这对于健康宣教和治疗方案的调整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增高
除了众所周知的各种病毒感染外,还应注意淋巴细胞肿瘤性疾病,比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数患儿以发热起病,可表现为低热,为白血病性发热,抗菌药治疗是无效的,在伴有感染时则多是高热,此时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都有可能是减少的,半数以上的WBC计数是增高的。
所以,血常规并非感冒、发热的常规性化验,也就是说,血常规不是每次感冒、发热都必须化验,特别是疾病早期,血常规的异常往往晚于症状的出现,我们也无法通过血常规来预测感染,不同感染在血常规中可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指标变化必须结合症状来判断。
本文来源:大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