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什么是血常规?血常规是否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冬季,气温不断下降,人体呼吸道的自身抗病能力随着干、冷空气的刺激而减弱,特别是对于一些体弱的孩子来说,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感冒或感染其它呼吸道疾病而引起发烧。
这个时候,年轻的父母们就非常担心,急忙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经常被告知要做血常规检查,其实,如果经验丰富的父母,会发现,不论孩子是感冒发烧还是腹泻,血常规检查一定必备。那么,血常规一定要检查吗?血常规到底应不应该是每次必须的检查呢?
一、什么是血常规?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血常规,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检验的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来取得血液标本。然后通过手工法或仪器分析法测定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必要时还要进行血涂片操作,观察血液中细胞的形态大小。
手工法为一种传统方法,通过显微镜来检测细胞数量和形态。仪器分析法则通过仪器来检测血液,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通常都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检验速度非常快,一般15~30分钟就可以拿到报告,不少疾病都可以通过这项检查及时察觉。

wbc|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文章插图

图1 血液组成成分
二、血常规是否能够区分
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现在的家长都是学习型家长,都知道了感冒主要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也知道了一般的普通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会自己好(除了流感),于是,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成为了焦点。
教课书给的知识点是,血常规能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来说,WBC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临床上,血常规中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传统的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WBC计数也常被用来作为评估发热患儿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标准之一。
然而事实上,血常规并不能很好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原因如下:
▌血常规报告中往往为成人标准,不适用于儿童
儿童白细胞正常值与成人明显不同,但往往血常规报告的正常值范围使用的是成人标准,导致指标误读。
小儿正常白细胞在宝宝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值是不同的,
在新生儿期,白细胞总数可在(15~20)×109/L,在婴儿时期,白细胞总数在10×109/L左右,在儿童时期,白细胞总数在(8~10)×109/L左右。
宝宝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重较高,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
4~6天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约相等,曲线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
2岁以后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4~6岁时两者又约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
6岁后中性粒细胞继续增多,淋巴细胞减少,与成人相同。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

wbc|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文章插图

图2.不同年龄段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正常值
▌WBC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的表现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如果遇到侵袭力强的细菌感染,那么感染就无法局限并可能会在短期内播散,从而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比如流感,在最初数天内WBC计数大多减少,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减少,在并发肺炎时,WBC计数可能并不会增高,反而还会进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09/L,此时可能就不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而是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了。
▌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
尤其是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进展,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就开始下降了,而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则开始增高。另外,有些免疫缺陷的患儿即便在没有感染存在时,WBC和中性粒细胞也是会持续增高的。
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时候WBC计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109/L,甚至高达(30~50)×109/L,但这并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仅用外周血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