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六 )
社会圈层是打破画像逻辑的,是有共同属性的群体,并在现实社会中有呈现的。比如小镇青年、IT码农、厂哥厂妹、留守儿童、都市蓝领等。这需要在画像基础上再做研究,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种结论是非常有可能呈现的,因为线上产品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映射载体,只要到了一定的规模,总是能找到规律的。除非流量及其大,大到像微信和抖音一样,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得出这些圈层结论后,就要去理解需求。不要先去想这个群体对产品有什么需求,而是研究群体本身有什么需求。
比如老年人群体的特征是退休养老,最近几年才接触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习惯于生活节俭,消费习惯谨慎。所以他们的需求是需要打发时间、需要陪伴;爱看养生和正能量内容,但没有真伪的分辨能力;热衷于金额不大的抢红包和金币类活动,觉得看视频还可以白拿红包,买菜的钱就有了。
以上只是示例,真正的需求洞察的内容会非常详尽。对群体需求有丰富的理解,才能指导实践中的每一步决策。所以,用户画像、社会圈层和理解需求就是运营对于C端用户运营的基本技能。
六、什么是干预讲完人工是什么,再讲什么是干预。分两点去讲:干预谁和如何干预。
1. 干预谁必须要认识到人工能干预的用户量级是比较小的,试图直接干预大部分用户甚至全量用户的想法是不实际的。注意,这里说的是「直接干预」。
有人说做产品运营或者做策略运营呢,主要是依赖调整机制的方式来覆盖用户,抓手不一样,就可以干预全量用户吧。其实也不是:
首先,合理的机制或策略是精细化的。精细化本身是分群的逻辑,不是一刀切政策,然后即使分群也没必要覆盖全部用户,针对几个重要或有增量价值的群体就行;
其次,机制或策略都有转化漏斗,也就是从策略下发执行到用户被触达接受,再到用户改变行为,最后拿到客观数据结果,这个转化漏斗会有非常大程度的衰减流失,真正特别理想的情况是很少的。
好,明确只能干预小部分用户,那么该选择谁?
肯定是选择更重要的用户。「重要」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而且往往是相对应的。比如有带动作用的头部用户、单个价值高的用户、供给侧用户。
2. 怎么干预怎么干预,用一个字说就是:撬。本质有两个元素,以小换大和借力。
1)以小换大。「小」是人能直接干预的群体,上面已经讲过;「大」是指最终目标。虽然一直强调能干预到的群体小,但最终目标肯定不能是小,而是偏整体的收益。
2)借力。就是找杠杆的支点,在互联网黑话里叫「抓手」。但也有空手套白狼的情况,用未来或预支的资源,撬了更多收益回来。
「撬」的三种有代表性的场景:
1)撬头部
对头部的撬动,是头部带动整体的逻辑,之前有单独一篇文章讲过,感兴趣可以找来看。在这里简单复述一下重点:
涉及的中层理论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群体有传染属性、话语权在少数人手中。
首先,个别人物法则。
《引爆点》中提到的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在传播中有三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分别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如果掌控这三类人,就抓到了传播的关键点。
简单介绍这三类人:
- 「联系员」是流量池。指联系人非常多,社交能力极强的人;
- 「内行」是指专家。指专业的、掌握内情的群体,有信服力;
- 「推销员」是渠道。指有极大动力和感染力的群体,可以靠一己之力做推广传播;
难点是如何识别这三类人,也就是筛选条件是什么。举个简单粗线条的案例:
- 「联系员」去找站内外粉丝最多的人,看内外部TOP粉丝榜,弱化看能力和专业度;
- 「内行」去找有专业资质或从业经历的人,比如教授、持专业证书的人,其次是粉丝越多越好;
- 「推销员」去找对产品或品牌忠诚度最高的人,比如群里最活跃、举报投诉最多、花钱最多的人。
其次,群体有传染属性。
《乌合之众》将群体分为异质性和同质性群体两种:
- |一部手机用了三年以上是什么感受,你为什么舍不得换机呢?
- 卢伟冰|卢伟冰又被自己打脸了?新机跟吐槽过的友商一样用两年前的摄像头
- mate20|买了两年的mate20p屏碎了,究竟是换屏还是换个手机呢?
- 华为|堵不住了!两年超356亿,美国拆除华为的代价来了?英国认清现实
- Windows11|6元的手机卡套餐,我用了10年
- 三星Galaxy|花大几千上万买一台折叠屏手机值不值?看看用了一个月怎么说!
- 微粒贷|为什么用了微信8年,也依旧没有微粒贷?
- 芯片|一款因定位而被严重低估的神U?对比完发现,它还能再战两年
- 冬奥会|数字人民币落地40余万个冬奥场景,交易金额达96亿元,你用了吗?
- MacBook Pro|纯净、少广告,moto手机系统探秘!这些功能太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