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 国内饮料市场 ,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虽已入局数年 , 但销量情况一直颓靡不振 , 难以扩张 。
当时的中国饮料行业中 , 每个地域都拥有着自己的强力品牌 , 它们如同铁桶一般 , 以绝对优势占据着市场 。
它们分别是武汉二厂、重庆天府可乐、上海正广和、天津山海关、沈阳八王寺、青岛崂山、广州亚洲汽水 , 以及 , 最为盛名的北京北冰洋 。
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
文章图片
但令人想不到 , 也绝对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是 , 仅在数年间 , 除了上海正广和外 , 其它的国产饮料品牌竟然几乎团灭 , 市场被外资饮料彻底夺走 。
要了解团灭惨剧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风风雨雨 , 也许 , 作为国产汽水之王的北冰洋 , 其经历最具代表性 。
01:火爆京畿 , 亦风靡全国
说到北冰洋 , 其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1936年的北平制冰厂 。
卢沟桥事变后 , 北平制冰厂被日军侵占 , 充作专用仓库 ,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被收回 。
随着1949年新中国建立 , 制冰厂被收归国有 , 次年又改名为北京市食品厂 , 并正式注册“北冰洋”商标 。
不久后 , 在周总理的关注下 , 制冰厂引进了一体化罐装技术 , 正式生产出北冰洋汽水 。
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
文章图片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 , 北冰洋汽水在京畿地区的人群当中 , 影响力和口碑不断上升 , 几乎垄断了饮料市场 。
尤其在成立食品公司后 , 北冰洋汽水的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 据工作人员回忆 , 当年前来公司提货的经销商 , 车队能够排出好几公里 , 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1983年 , 我国举办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 当时春晚的嘉宾席上 , 全都摆放着一瓶北冰洋汽水 。
一夜之间 , 北冰洋这个饮料品牌 , 就通过电视台闻名于大江南北 , 又因为一流的口味 , 真正地做到风靡全国 。
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
文章图片
在最巅峰之时 , 北冰洋汽水的日产量能达到84万瓶 , 企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 , 利润高达1300多万元 , 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国饮” 。
回顾北冰洋的历史 , 它的成功 , 靠得绝非一时侥幸或刻意营销 , 其它地域饮料也皆如此 。
这些饮料品牌 , 也是以往国产老牌子的缩影 , 它们兢兢业业 , 靠着年复一年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 从而赢得顾客肯定 , 获得市场倾心 。
02本欲借合资进步 , 却被坑得头破血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我国出现了合资潮 , 即中外进行合资办厂 。
与许多国企一样 , 北冰洋也于1994年开始接触外商 。 在一次集体参观百事可乐企业后 , 北冰洋的领导层被国外营销、管理模式所吸引 , 于是决定合资 , 成立百事——北冰洋有限公司 。
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
文章图片
紧接着 , 中国其它七个最好的饮料企业——重庆天府可乐、天津山海关、沈阳八王寺等 , 在因原轻工业部下达行政命令 , 被强制与百事或者可口合资 。
然而 , 正处巅峰的国产企业 , 满怀诚意地想与外资企业合作 , 却根本没有想到 , 它们已集体陷入一场惊天阴谋中 。
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依旧以北冰洋为例 , 由于中美双方的投资分别为370万与840万美元 , 外国投资占比超过中方 , 因此在合资之后 , 企业经营的话语权落入百事手中 , 原北冰洋原领导层被架空 , 沦为傀儡 。
更糟糕的是 , 百事从一开始 , 便没有想要好好经营合资企业 , 而是想侵占北冰洋的销售渠道 。
为能够快速抢占市场 , 百事要求经销商采购北冰洋汽水时 , 必须买下同等数量的百事可乐 , 否则便不提供任何货源 。
九十年代力压可口和百事的国产汽水,为何数年间突然全部消失?
文章图片
在这样的霸王条款下 , 百事可乐销量很快上涨 , 可百事的领导层还是认为扩张速度太慢了 。
反正已经图穷匕见 , 不如做事做绝 , 一段时间之后 , 北冰洋竟被禁止生产自家品牌的汽水 , 只能生产纯净桶装水和百事旗下的饮料 。
类似的情况 , 也同样发生在其它合资企业 , 天府可乐、亚洲汽水等饮料被迫减产 , 甚至停产 。
就这样 , 国产汽水以这种屈辱的方式 , 被百事和可口强制踢出市场 , 仅仅几年时间过后 , 外资饮品就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