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水滴上市破发,轻松筹还轻松得起来吗?


竞争对手水滴上市破发,轻松筹还轻松得起来吗?
文章图片
截至5月11日收盘 , 水滴集团的股价已经从上市时最高的12美金一股 , 跌到了当下7.93美金一股 , 跌幅超过30% 。 就在上市发行的首日 , 其股价跌幅就接近20% 。
这一数据意味着 , 以华尔街为核心的西方资本市场 , 对水滴这种号称互联网新型医疗救助互联网模式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
有投行分析师表示 , 这种现状或许意味着华尔街已经对水滴以及类似的模式投下了反对票 , 未来类似模式在西方资本市场融资的成功率可能会低很多 。
在这样的现实下 , 受到伤害最大的其实并不是水滴集团本身 , 毕竟他们已经成功上市 , 并且融到了自己想融到的资金 , 至于未来发展如何 , 正如创始人沈鹏所说:“资本市场要看长远表现” 。
真正对这一样的事实感到非常焦虑 , 并且有些手足无措的 , 其实是水滴的竞品平台 , 尤其是曾经在这一个领域开创先路 , 但却似乎在掉队的轻松筹 。
先行者轻松筹
实际上后来被水滴玩得轰轰烈烈的网络互助 , 最早是由轻松筹开始的 。
公开信息显示 , 在水滴创始人沈鹏从王兴身边出来准备大干一场的2016年 , 轻松筹已经成立并正常运营两年了 。
竞争对手水滴上市破发,轻松筹还轻松得起来吗?
文章图片
当时做众筹医疗费用模式起家的轻松筹 , 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 , 打通了微信、微博和QQ等诸多社交平台 , 走进了千家万户 , 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底 。
也正因此 , 在2015年年底 , 轻松筹就轻松获得A轮投资人IDG领投的B轮1000万美元融资 , 而且这时的估值也比一年前上涨了近10倍 。
竞争对手水滴上市破发,轻松筹还轻松得起来吗?
文章图片
在2016年轻松筹推出轻松互助2个月后 , 便获得腾讯、IDG、德同资本和同道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投资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 , 当时公司估值迅速递增 , 以联合创始人于亮想不到的方式扩展到达3.5亿美元 。
当然 , 在资本的助力下 , 轻松筹的轻松互助上线不到半年就轻松获得超过600万的注册用户 。 而此时 , 水滴筹刚成立尚处于启动阶段 。
就在轻松互助出现的2016年年底 , 轻松筹终于取得保险经纪牌照 , 从而如愿推出“轻松保”业务 , 开始涉足互联网保险市场 , 网络流量最终变现的商业途径被打通 。
到2017年 , 轻松筹构建的“众筹+互助+保险”的三条核心业务线正式形成 。 两年后已经被水滴筹弯道超车的轻松筹 , 最终更名为轻松集团 。 在收购银川朵尔互联网医院70%股权之后 , 轻松筹集团旗形成5大板块 , 即轻松互助、轻松保、轻松筹、轻松公益和轻松健康 。
据光大证券研报显示 , 截止2020年7月 , 轻松互助参与分摊的健康会员数已突破6000万规模 , 互助金发放高达5.23亿元 , 在当时的网络互助市场中位居第三名 。
而官网信息显示 , 截至2018年年底 , 轻松筹旗下业务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用户约6亿 , 累计帮助253万个家庭筹集255亿元善款 , 这其中包括轻松筹也包括轻松互助 。
另外 , 官网有个消息非常显眼 , 那就是轻松筹合作保险公司高达100多家 。 这其实意味着 , 轻松保险才是两位联合创始人最关心的核心业务 。
而这样的现实背后 , 其实是最早互联网流量变现的一种模式 。
免费向收费导流的模式
从互联网出现到当下 , 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 但最早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 无一例外都是先用免费的服务吸引用户 , 最终通过收费的业务来获取收入 。
不管是以信息为核心的新闻平台 , 资讯平台 , 还是以社交为核心的流量平台 , 都是这样一种由免费向收费导流的模式 。 只不过费用的收取方有可能不是用户本身 , 而是通过广告或者其他通过流量盈利的方式来分成 。
实际上 , 轻松筹的业务逻辑跟水滴极为相似 , 都是传统互联网流量思维的产物 。
一方面 , 在创立之初大张旗鼓搞营销得轻松筹和轻松互助 , 利用年轻人对健康的焦虑和希望获取稳定保障的心理 , 通过大规模的费用分担以及互助金收取的方式 , 变相强制性地使越来越多用户逐渐在平台上沉淀下去 。
另一方面 , 这些沉淀下来的流量又流向轻松筹设立的轻松保以及互联网医院的收费项目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 有很多用户投诉在轻松筹参与相关筹款信息的同时 , 都会收到商业保险的信息和广告 。
聚集免费的流量再通过付费的商业模式变现 ,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流量变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