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多为子,商鞅为君,商君名垂千古,还帮带七人青史留名( 二 )


文章插图
公叔丞相荐卫鞅
魏惠王沉默不语,心中暗想:卫鞅何许人也?师出何处?为何在丞相府中当中庶子,公子昂有名将之才,又是我的王弟,他不当丞相,何人可当?
公叔痤见国君不允,又说道:国君不用卫鞅,就将卫鞅诛杀,不要让他去别国效力,否则魏国危矣!
魏惠王漫不经心的答应了公叔痤的要求,心想:将死之人,忽悠他一下,让他安心去算了;卫鞅无名之卒,杀之徒增骂名,任他去吧!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急召卫鞅相见,并让他迅速离开魏国:我向国君举荐你,但是国君不用你;出于对魏国的忠心,我又让国君杀你,国君答应了我。你我相识相知一场,我不想你丧命,这出于私心,你可快速离开魏国,免得被杀。
卫鞅默然道:魏君不听你用我之言,自然不会听你杀我之言,勿忧!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给别人讲笑话:老丞相失心疯了,让我用一个无名小卒,还说不用即杀,这不是疯了吗?用卫鞅这样年轻且无名望的人当大魏国丞相,我大魏国颜面何存?
诸子百家多为子,商鞅为君,商君名垂千古,还帮带七人青史留名
文章插图
魏惠王魏罃
《史记.商君列传》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魏惠王将一个治国大才当草鞋一样扔了。秦孝公正苦于秦国无人才,无法实现强秦的理想,经过高人指点,秦孝公颁布了《大秦求贤令》,向天下列国求贤治秦。
《史记.秦本纪》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秦孝公的求贤令写得很实在,一点也不遮挡什么,他说了秦国曾经的辉煌,也说了秦国现在的落魄;他既谈理想,也谈待遇,不仅仅有诗和远方,还有丰厚的现实回报。任何人,不论出身,不论学派,只要达到了治秦强秦的目的,那么高官厚禄不再话下,还可以给他裂土分疆!
诸子百家多为子,商鞅为君,商君名垂千古,还帮带七人青史留名
文章插图
秦孝公亲拟求贤令
卫鞅得到了《求贤令》,他决心去秦国一展所学,以便功成名就。卫鞅去秦国还有一个有利的条件,那就是他认识景监。景监是秦孝公十分信任的大臣,多次出使魏国,并在魏国与卫鞅相识,十分佩服卫鞅的才学人品。
卫鞅总结前代变法人的经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变法除了需要有主政的变法大臣外,还需要一个心志坚定的变法国君。没有心志坚定的变法国君,那么变法就会中途而废,变法大臣就会身死名裂。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楚国变法九年,楚悼王死后,他也被贵族射杀,楚国变法就此中止。因此卫鞅要好好测试下秦孝公是否有变法的心志与识才的能力!
通过景监的引荐,卫鞅见到了秦孝公,他给秦孝公讲了一天的帝道,听得秦孝公昏昏欲睡,因为人们都知道帝道治国不符合大争之世的潮流。过了五天,景监再次引荐卫鞅见秦孝公,这次卫鞅给秦孝公大讲王道礼治,听得秦孝公愤而离席。因为用王道礼治治国的鲁国已经成为齐国的附庸了。半月后,卫鞅三见秦孝公,将法家之学合盘托出,秦孝公与之详谈三日三夜不知疲惫,大功告成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