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消费 助力双循环( 四 )


同时 , 中国农产品消费体验仍然还有显著的提升空间 , 我们将坚定地在这条道路继续践行下去 , 持续在线上线下针对农业进行重投入 , 在过去5年积累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 , 推动农业价值链变得更加高效 , 实现全民“普惠”的最终目标 。
具体而言 , 我们接下来希望和各地政府部门、更多的业务合作伙伴一起 , 在培养数字农业电商人才、制订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等领域 , 谋求更多的突破 。 在战略上 , 拼多多也将对农产品全价值链和基础设施的合作以及投资机会保持高度关注 , 持续帮助农民赚得更多 , 让消费者节省更多 。
作为起家于农业的平台 , 拼多多对于中国农业有着长期的承诺和决心 , 我们愿意去做大量的投入和深度的创新 , 推动农业从种植、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革新 , 努力改善国人的农产品消费体验 , 深入满足中国家庭的日常所需 。
我之所以花大部分的时间来介绍农产品 , 主要是因为 , 农产品上行的这套体系 ,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理念、模式和产品形态 。 通过刚才的介绍 , 相信很多人已经了解到了拼多多的一个底层逻辑:就是需求侧的变革来推动供给侧的变革 。
在农产品领域 , 我们通过逻辑实现了稳定的增长 。 而我们把这套逻辑和理念搬运到工业品领域 , 发现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 。
大家都知道 ,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国 , 在很多行业里面 , 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综合性成本优势 。 而与此同时 , 我们今年也有很大可能会超越美国 , 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国 。
一边是制造最强 , 一边是市场最大 , 但是我们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却存在着普遍的错位 , 也就是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 。 以至于创立中国品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很罕见、很奢侈的事情 。
实际上不只是品牌 , 我们的市场在整体上都呈现出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 , 主要表现就是商品不够丰富 。 我们将中国的消费市场总结为一个M型的市场 , 两边是两条实线 , 中间是两条虚线 。
什么意思呢 , 就是商品结构的两侧 , 一侧是50分以下的商品 , 就是低价低质的商品 , 我们是不缺的 。 在另一侧 , 90分以上的商品 , 有一些 , 但是卖得很贵 , 卖120分、150分的钱 。 而在中间的50分到90分 , 是普遍稀缺的 。 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 比如吹风机 , 这几年戴森很火 , 卖150分的钱依然很受欢迎 。 再以前 , 可能大家知道个飞利浦 , 除了这俩 , 还有什么品牌么?吹风机这种几乎每家都有的产品都是如此 , 其他行业实际也是同样的情况 。
这就造成了两个经典现象 , 一个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受到了很大影响 , 只能消费低价低质商品 , 贵的买不起 。 另一个是高收入群体也受到影响 , 觉得买不到自己喜欢的品牌和商品 , 所以每年有超过万亿元的消费外流现象 , 去到国外买中国制造的商品 。
之所以会出现海量产能和海量需求的错位 。 我们从行业的角度观察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在零售“人货场”三要素里 , 一直是场 , 也就是渠道占据着主导地位 。 有句话叫掌握了渠道就掌握了品牌 , 渠道决定了消费者看到什么商品 , 渠道决定了品牌的诞生 。
以前在商超市场 , 商品要交入场费才能进场 , 要交陈列费 , 和陈列经理搞好关系 , 才能放在好的位置 , 被更多人看见 。 到了电商时代企业也是一样 , 交了服务年费和佣金才能入场 , 交了流量费用才能被人看见 。 这种超高的营销费用和行销费用 , 注定了新晋品牌的诞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运气 。
随着内需市场的蓬勃增长 , 随着不同群体深层次、多样性需求的不断涌现 , 这种渠道决定两端的模式 , 以及无法满足新消费的潮流 。
所以 , 我们在开始做工业品的时候 , 决定在农产品需求推动流通的基础上 , 进一步迭代尝试需求决定生产 , 来建立一套不同于西方传统品牌体系的结构 , 让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意志 , 来决定商品的研发和生产 , 来决定品牌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