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体会( 五 )


山甲性味咸寒 , 性善窜通 , 能搜风通络 , 散血消肿 , 常配以辛温之皂刺以除痰湿消肿毒 , 引药直达病所 , 则能软化骨节之僵直 , 功效显著 。
蕲蛇性味甘咸温 , 功专透骨捜风消肿解毒 , 善治手足麻木 , 风湿瘫痪或骨节疼痛 , 为寒胜型所常用 。
水蛭性味咸平 , 功专活血化瘀 , 散结消肿 , 属有情之品 , 祛邪而不伤正 , 多用于寒热交错 , 虚实相兼之血瘀所致的关节肿痛诸证 。
(2)清热解毒药:银花性味甘寒而气味略带芳香 , 功专清热解毒为气分之药;连翘苦而微寒 , 气味轻清 , 清热解毒为入血分之药 , 两者任用则既能轻清气分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 ,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热胜型之顽固疾患 , 大量长期服用甚为有益 , 不似芩、连、胆草等诸药之苦寒久服有败胃等副作用 , 如未配全此药亦可用蒲公英、紫地丁代替 。
有血热者常配以丹参、丹皮以活血涼血 , 丹参性味苦而微寒 , 补血活血 , 凉血行血 , 惟活血之力胜凉血;丹皮性味辛苦微寒 , 凉血清热 , 活血散瘀 , 惟凉血之力大于活血 , 故必须详视病倩在热与瘀两方面的轻重而有所选择方能建功 。
(3)消肿药:白芥子性味辛温 , 散寒化湿 , 通经达络 , 消肿止痛 , 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的消肿必用之要药 , 寒胜型常配以麻黄 , 热胜型常配以地龙、生大黄同用 。
(4)温经散寒药:附子辛温大热有毒 , 走而不守 , 性烈力雄 , 有补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 , 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 为祛散阴寒首选之要药 。 治疗寒胜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卓著 , 用量一般稍大 , 少则15克 , 多则30克以上 , 酌量而用 , 一般先煮沸40分钟左右即可大减其毒性 。
里寒重常配以肉桂;兼表寒则配以麻黄;血瘀者配当归;冷痛剧者配川乌;行气不足、阴阳两虚者配地黄合而阴阳双补 , 地黄得附子之走则补而不腻 , 附子得地黄则辛烈走窜之性减缓 , 两者相得益彰 。
(5)益肾壮骨药: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历节风”、“骨痹 , 等证 , 日久不愈 , 必引起气血虚损 , 精髓不足 , 骨质破坏 , 须以血肉有情之品补气益血、增隨壮骨 , 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
熟地性味甘微温 , 补血滋阴 , 益肾生精 , 在临床上与当归养血柔筋相配合 , 起到补益精髓作用 。 鹿角胶、龟板胶(鹿角、龟板)都属于骨类药物为有情之品 , 功能温强任督 , 壮骨充髓 ,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有骨节肿大 , 骨质疏松 , 软骨面缺损 , 运用龟鹿二胶起着重要作用 。
古代医家说:“以骨补骨 , 同气相求”还是有理论根据的 , 但这类药都是以动物身上的长 , 弥补人身之短 ,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 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寻找类似性质的药物 , 是今后研讨的课题 。
4.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查与病型治疗的关系
根据临床初步观察 , 对血沉增速曾用犀角粉压片进行试验性观察治疗 , 对部分属于热胜型患者有一定效果 , 对于寒胜型或属于虚寒者 , 药后不但无效 , 指标反而上升 , 后采用辨证施治方法 , 以温经散寒、补虚通络药物 , 治疗一段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 个别病例仍然无效 。 从而体会到不加辨证 , 单凭化验指标盲目用药治疗 ,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 必须根据局部与整体全面分析加以辨证 , 对证治疗才能收效 。
5.存在问题
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消除病痛改变局部组织病变虽然有一定的疗效 , 但对于关节脊椎僵直畸形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部分患者 , 虽久经治疗 , 收效甚微 , 尚须在今后治疗中加以解决 。
每日一文 , 陪伴中医人成长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体会】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