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一门忠贞两父女——郭都贤与郭纯贞( 二 )


由是诗可以读出,较罗喻义年轻六岁且还在朝为官的郭都贤,是何等的豪情激荡,踌躇满志,忧国忧民。
诗的首句描述了三台阁秋天的气势景象,紧接着道出了郭氏游夏、游秋家乡的一段经历:是时,益阳县衙正在审理积案,为尊重郭都贤这位朝廷高官,乃请郭氏升堂审理了一案,以作标帜。郭氏所断是案,衙门内外皆以为合情合理合王法,交口赞誉。不日,郭氏复游历了益阳城西的白鹿寺;游历了桃花江畔的东林寺,还把自己为官腰间所系的一根玉带留在了该寺,成为东林寺的镇寺之宝;游历了自己少时求学博取功名的龙州书院,且在龟甲山上书题“石可园”一景。
前四句,我们可以看到郭都贤关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结与心绪。诗的后四句笔锋一转,满满的忧国忧民之情:李自成、张献忠等各地“逆军”正四处作乱,女真、蒙古在东北虎视眈眈,国家已经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然而,这也正是有志者报效国家,为国分忧解难,建功立德的时机。郭氏在诗的最后一句以东晋指挥淝水之战,创以少胜多千古战例的谢安自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抱负与豪情跃然纸上。
由之,国家危难之际,为母“丁忧”仅一年的郭都贤便“夺情请复”,于崇祯十二年开春赴京到职。
《清史稿·卷五百一·列传二百八十八》载:郭都贤,字天门,益阳人……出为四川参议,督江西学政,分守岭北道,巡抚江西。时张献忠已逼境,贼骑充斥。都贤昼夜缮守御,兵饷无措,乃大会属僚,凡官司一应供给,皆捐以助饷。左良玉屯兵九江,骄蹇观望,都贤恶其淫掠,檄归之,而募士兵为戍。逾年,北京陷,悲愤不食。会有尼之者,遂乞病,弃官入庐山。南都建号,史可法开阃扬州,荐授以官,辞不赴。桂王立肇庆,以兵部尚书召,而都贤已祝发为僧矣。先是洪承畴坐事落职,都贤奏请起用,至是承畴经略西南,以故旧谒都贤於山中,餽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都贤见承畴时,故作目眯状,承畴惊问何时得目疾,都贤曰:“始吾识公时,目故有疾。”承畴默然。
郭都贤“夺情请复”后六年的这一段人生轨迹,是郭氏一生中最波澜起伏的一段经历。有几段史事:
一是郭氏两年之内获连升两级,做到了江西巡抚,在张献忠的大军犯境时,筹措军饷,组织属下、百姓昼夜拒敌,保住了城池,使百姓免于战祸。
二是明将左良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队伍不断壮大,被升到了元帅。但左氏看到天下已经大乱,明王朝的气数将尽,便观望另谋,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彼时,郭都贤忠义为本,心系大明,以檄文对左良玉晓以大义,使左氏率部听命朝廷,拱卫江西。
三是北京城破后,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拥立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为帝,重组朝廷,继续与清军作战。是时,发文郭都贤,授以重权,被郭推却。史氏所拥朝廷1645年被清军攻破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屠”。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又组朝廷(年号永历,1662年为清所灭,自此明王朝彻底终结),永历帝曾发诏书命郭都贤为兵部尚书,郭都贤此时已削发为僧,并未奉召。
四是郭都贤与洪承畴的交集。郭都贤与洪承畴的交集在坊间和一些著述中演绎得最多,有的学者甚至把他俩描述成了老师与学生、抗清民族英雄与汉奸、大义凛然和无地自容的关系,且流传甚广。我们不妨再仔细品读有关史志,就不难接近个中真相。
民国《益阳县志稿》载:
《清史稿》载:后承畴驻节长沙,有冤狱坐者百余人,宁乡陶汝鼐同在击中,众谋雪救,佥曰:非郭公不可,亟走哀恳,都贤揪然勉诣洪馆,洪闻大喜出迎,都贤谓洪曰:两朝元老。洪俛首曰:千古罪人。都贤笑曰:适妄言,毋介意。因云某案可释否?洪曰:立出诸人。
首先,郭都贤与洪承畴的师生关系于史无据。洪承畴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比郭都贤大6岁,在朝廷的地位一直比郭都贤高,曾功加太子太保,领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乃朝廷的主要军事统帅,郭、洪二人有师生关系于常理不合,且史籍中并未见有关此事的只言片语。崇祯七年(即郭都贤回益阳探望母亲病危的前两年),洪承畴的部将陈奇瑜围剿高迎祥义军失败,洪也因此受到牵连遭廷议查撤。时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郭都贤极力为之辩护,并请奏启用,洪承畴才免于撤职查办。郭对洪有知遇之恩,或者说惺惺相惜倒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