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一门忠贞两父女——郭都贤与郭纯贞

郭都贤是古城益阳古往今来的名人。
何以名?
一谓“少年勤学名”。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益阳桃江三堂街合水桥人。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三岁(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殿试高中进士。郭都贤青少年时期极具求学勤奋和读书天分,一步一个脚印,直达“皇榜”。
二谓“中年勤政名”。史载,郭都贤“任吏部稽勋、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官职。都贤为官清正,吏治严明,颇有贤声”。郭都贤为官也像他勤学一样,勤奋、扎实、堂正,“颇有贤声”,乃至江西巡抚。
三谓“爱民如子名”。1991年版《江西省志》载:“王夫之《永历实录》记载:10月,张献忠义军逼境(江西),所向披靡,民陷于水火之中,公乃召集民士乡勇守城(袁州)。都贤昼夜缮守御,兵饷无措,乃大会属僚,皆捐以助饷。此时左良玉屯兵九江,骄蹇观望,都贤恶其淫掠,匹马往见,责以大义,檄归之,而募士兵为戍”。明王朝灭亡前后,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张献忠被清军大败,张献忠南逃到了江西。江西巡抚郭都贤为保一省百姓免于战祸,面对杀人杀红了眼的张献忠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并单枪匹马说服了拥兵自重隔岸观火的明将左良玉,使与之共守江西,使一省百姓免于战火之难。郭氏在江西有着数百年爱民如子之美名。
四谓“暮年忠节名”。史载:“逾年,北京陷,(郭都贤)悲愤不食……明亡束发入庐山为僧,号些庵先生。……南都建号,史可法开阃扬州,荐授以官,辞不赴。桂王立肇庆,以兵部尚书召,而都贤已祝发为道矣。先是洪承畴坐事落职,都贤奏请起用,至是承畴经略西南,以故旧谒都贤於山中,餽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都贤见承畴时,故作目眯状,承畴惊问何时得目疾,都贤曰:‘始吾识公时,目故有疾。’承畴默然。”
五谓“诗文翰墨名”。史载:(郭都贤)“性严介,风骨泠然。博学强记,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事,写松、兰、竹尤妙”。郭都贤才气卓荦,工诗文,善书画。著有《衡岳集》《秋声吟》《西山片石集》《补山堂集》《些庵杂著》等。其书法瘦硬苍劲,气骨自生,其绘画善写松、兰、竹,方家有“高风千古”之评。清·《中国画家大辞典》谓:“人得其片纸寸素,皆珍藏之。”
今益阳市立于资阳区五马坊广场的六尊市域古代名人塑像中,郭都贤作为唯一明人位列其中。益阳一地,有关郭都贤的著述不胜枚举。
于是乎,笔者再说郭都贤似有蛇足之嫌。
近读解密不久的民国《益阳县志稿》,读到地理古迹、隐逸、节妇列传等篇目中所载许多有关郭都贤和郭门轶事,细品之,感到我们对郭都贤的了解与把握还可以更进一层。
民国《益阳县志稿·地理古迹·三台塔》载:“崇祯十一年(1638),邑人罗喻义、郭都贤重新之”。
罗喻义、郭都贤二人为同乡,且都是益阳龙州书院考出去的学子,都做到了高官。崇祯十一年,曾为礼部右侍郎的罗喻义45岁。5年前,他因看到明王朝的腐败没落趋势,曾上疏推倡整肃吏治,强化军武,还自制战车组建战车营,可“疏遂不行”,皇帝朱由检不予采纳,于是,请辞回老家益阳,从此寄情于家乡的山水。郭都贤小罗喻义6岁,是年还只有39岁,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崇祯九年底,郭因母亲病危告假回乡侍奉,次年郭母病逝,郭营葬母亲于益阳境西南泗里河乡石门村(今属桃江县),正“丁忧”在家。这两位益阳籍高官在家乡见面后,遂共同出资将28年前知县王德坤所建的三台阁翻修一新后,携手登阁,放眼家国,把盏论道,诗酒遣怀。
此时的罗喻义已辞官五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国势日衰,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其诗也满是伤感,这里不表。
郭都贤有诗:
雁行鹄立影星奔,游夏升堂达者尊。笑指霜钟鸣午饭,喜留玉带镇山门。
数峰江上灵疑瑟,万舞筵中调选菎。共乐共忧谁领得,东安现有谢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