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从玫瑰到迷宫:英法德文学中的两希源流撷英( 四 )


德文中的和解这个词Vers?hnung,动词是vers?hnen,其实出自Sühne/Sünde(赎罪/罪),也就是说,人走进迷宫寻求和自己的和解,是一个赎罪的过程,是一个罪恶链条的切断。基督教教义里也经常说,首先人与人之间我们要互相宽恕,宽恕别人是自己获得和解与救赎的前提。
总结来看,迷宫这个意象有异教的来源和希腊的源头,然后又在欧洲基督教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甚至核心也有了变化——从挣脱不开的杀戮命运,转变为通过赎罪和达成和解而切断罪恶的链条。道路,也就是生命,也就是真理。
迷宫在现代语境中的再一次异化
迷宫城市
从20世纪初开始,在很多绘画和诗歌(尤其是表现主义绘画)中,我们会发现迷宫的中心改变了。
 英法德|从玫瑰到迷宫:英法德文学中的两希源流撷英
文章插图
Paul Klee: Laterne in der Stadt (1912)
这幅画是保罗·克利创作于1912年的《城市之灯》。如果说早先迷宫的中心一个是杀戮,一个是和解,现代迷宫的中心则是一个“电灯”——电灯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早先的迷宫理念都是关于人内心的,是走入内心的一个过程,但电灯的出现让我们越来越注重一些可以用肉眼捕捉的外部的东西。这也就带来了一种注重外表的世俗化。20世纪初的诗人和画家们把城市描述为一个迷宫,在走入迷宫中心的过程中,个人化的东西渐渐都被抛弃掉了,只剩下物质化、机械化的一些东西。
 英法德|从玫瑰到迷宫:英法德文学中的两希源流撷英
文章插图
Paul Klee: Ins Nachbarnhaus (1940)
还有这幅保罗·克利创作于1940年的《去邻居家》,看得出画面上是一个被围困在迷宫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挣扎着想要突破隔墙走入邻居家。看上去孤独的挣扎着的人只有这一个,但其实画面中每一个格子里甚至画面之外的无数格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围困在自己的房子里。
我们被迷宫困住,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自己迷宫的建造者,因为我们都参与了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此时叙事的视角就发生了变化,于是在现代语境中,迷宫再一次异化——城市既是囚禁我们的地方,又是为我们提供庇护的地方。
……
(以上文字,仅整理自小部分沙龙片段,更多神秘奇妙的故事和充满智慧火花的的观点,读者们可在观看本场沙龙的过程中亲自发现。)